文/列文
2014年国庆档的华语大片分两拨启动,《心花路放》和《亲爱的》选择在长假来临之前的9月底“先下手为强”,那么10月1日上映的《黄金时代》和《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就只能“后下手遭殃”了。尤其是带着“群星文艺大片”的勃勃野心而来的《黄金时代》,最终票房居然未过5000万,更糟糕的是,不仅“钱场”没人捧,连“人场”都同样喝彩寥寥,堪称2014年华语片的头号失败作。《黄金时代》票房失败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这本就是一部体现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强烈艺术个性的纯文艺片,除了全明星阵容以及主角汤唯的“女神”光环之外,基本没有任何商业属性。影片所聚焦的民国女作家萧红,无论其个人经历还是所处年代,也并非当下观众感兴趣的题材,也无法像导演上部作品《桃姐》那样,用接地气的母子情让观众感同身受。再加上《黄金时代》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也超出了普通观众习惯和熟悉的范畴,同时需要观众对于角色和历史有较高的知识储备,比如说影片经常采取时空跳跃的叙事手法,片中的角色经常站在“未来”的时间点,对“过去”的萧红经历进行讲述,然后故事再回到“过去”的时间线上。如果观众对萧红的人生经历缺乏足够了解的话,就很容易被搞得晕头转向,因而影片对普通观众缺乏吸引力也就不奇怪了。但是,既然影片以这种“纯文艺”的形象出现,那么普通观众显然就不是影片的目标观众群体,无法吸引足够的文艺青年入场,才是票房折戟沉沙的真正败因。虽然《黄金时代》所采取的角色面对观众侃侃而谈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艺术表现手法,尽量通过有史料记载的、萧红的自述和身边亲友对萧红的描述等纯客观叙述视角,以及大量引用小说、回忆录、书信的文艺范儿台词,都显示出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文艺气息,但影片在整体完成度上却显得相当低,叙事支离破碎,选材缺乏重心,简直就是一本萧红的人生流水账。除了鲁迅和丁玲的出场让人眼前一亮之外,包括萧红在内的其他角色都让人感到形象模糊,性格不够明朗,只是因为明星脸才能给人留下印象。过于客观的视角也拉远了萧红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难以走进她的内心,她的命运悲剧也就难以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很难想象这部导演许鞍华在心中谋划许多年、编剧李樯写剧本花费三年、主要演员为塑造角色也付出良多的影片,拍出来居然如此缺乏力度和灵魂。即便是文艺青年面对这样的影片,观影过程中也会觉得沉闷、拖沓、困惑,所以应者寥寥、票房惨败也只能是必然结局了。而影片的一些个性化特点也成为网络吐槽的对象,比如说片中对于吃的大量表现,虽然也承载着对于萧红生活苦乐和凡俗烟火气的表达,但影片本身的不精彩,也难免让人在观看这些段落时,产生出“文艺女青年都是吃货”、“舌尖上的萧红”这样的恶趣味,
WHAT
THE FUCK!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