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路放》:疯狂玩闹,抵死煽情!(如果把袁泉的离婚心路刻画出来就更好了)

标签:
娱乐宁浩黄渤徐峥列文 |
分类: 我为电影狂 |
《心花路放》:疯狂玩闹,抵死煽情!(如果把袁泉的离婚心路刻画出来就更好了)
今年原本貌似竞争最为激烈的国庆档,《心花路放》、《黄金时代》、《痞子英雄2》、《亲爱的》四部顶着“华语大片”旗号的影片混战厮杀,前期在宣传营销方面基本势均力敌,结果长假刚过两天就胜负已定,《心花路放》一骑绝尘,后三位票房加起来才赶得上,本片无疑也将成为导演宁浩票房最高的电影。《心花路放》在商业上的成功也再次证明,华语片想要赚中国观众的钱真的很容易,只要有明星出演且娱乐水准过硬,想不大卖都不可能,而在此基础上又能展现出一些独特个性和过人之处的话,那么票房超级大卖也并非难事。宁浩的《心花路放》正是做到这一步,所以影片即便有所缺憾、有些瑕疵,但终归瑕不掩瑜,以出众的娱乐水准成为国庆档票房大战的佼佼者。
如果不算拍得早但上映晚的《无人区》的话,从《黄金大劫案》开始,导演宁浩已经全身心投入到主流商业片的怀抱中,以往作品中在剧情、角色、结构、镜头上的个性化元素逐渐变淡,通俗商业套路逐渐增强。只不过《黄金大劫案》俗得过于无聊乏味,因而票房表现未如预期,《心花路放》俗得恰到好处罢了。本片制霸票房的娱乐利器都是明摆着的,首先是黄渤徐峥的“十亿级”票房组合,只要剧本不是太糟,找这俩人来演喜剧票房还有跑儿吗?其次是影片“性爱之旅”的噱头,虽然开创了宁浩电影的低俗之最,但恰恰迎合了欲望喷涌、躁动不安的当下社会的群体心态,一路上两个屌丝男艳遇不断、性福无限,这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嘛。第三是宁浩及其编剧团队作为段子手的功力,虽然不玩多线索多角色让人感觉在结构上这部宁浩电影不像宁浩电影,但宁浩编段子、写桥段的搞笑功力还是一流的,黄渤徐峥的“一路向西”之旅堪称一路癫狂一路玩闹,一些看似寻常的段落经由宁浩奇思妙想的小火花一引爆,就迸发出巨大的搞笑能量来。最典型的就是黄渤徐峥二人叫鸡引来黑老大那场戏,从唱《西游记》到唱《喜羊羊》,再到兄弟二人拿枪互指狂喷港片台词,笑点全由细节处迸发,宁浩的恶趣味和情怀一览无余。第四就是煽情元素的加持效应,这几年华语影坛“小兵立大功”的低成本影片票房大卖的案例,从类型上看不是喜剧片就是情感片,《心花路放》自然是首先站稳了喜剧这一头,还颇有野心将情感、情怀这一头也收入囊中,用黄渤的离婚之痛来煽情,用袁泉的女文青范儿来抒情,最后再用双线结构的互文式反转来营造动人之情,让影片在给观众浅层的感官娱乐之外,通过爱情和友情能稍微深入一些触碰到观众内心。影片也实现了“走性”向“走心”的过度,结构上的“包袱”也抖得漂亮,这些无疑都是能在观众中形成“好口碑”的,从而有效抵消了“性福之旅”相关情节可能带来的“坏口碑”,从而达到“名利双收”的通俗商业片最高境界。
从本片的角色、情感等诸多层面,还是能看出宁浩植入的个人看法和恶趣味观念的,这也是为何宁浩电影能比同类喜剧片票房更高的原因所在。黄渤徐峥仿佛是“七零后”的代言人,要么传统老实到极点、要么玩世不恭到极点。袁泉仿佛是典型的“八零后”作女文青代言人,怀着美好的想象去大理,结果发现大理根本找不到她想要的情怀。而周冬雨就是“九零后”杀马特代言人,想一出是一出,行为根本不经大脑。这么一部影片,就让宁浩把“七零后”的“颓”,八零后的“作”,九零后的“废”统统调侃一遍。当然,作为“七零后”的一员,宁浩还是通过两位男主角展现了“七零后”的真诚、重情、义气等光明面,两人最终都走出颓废,迎来新生,美好的新生活又在向他们招手,“七零后”中年男依旧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当然,本片也不乏令人遗憾之处,感觉宁浩如果能做到更多就更完美了。影片给了袁泉一条独立的故事线来营造“前史”,但对她与黄渤为何走向离婚的心路历程却只字不提,不仅让人感觉袁泉所塑造的角色有些“分裂”和“断档”,片中黄渤因为离婚种种悲痛欲绝之举,也因此让人感觉缺乏根基,感人的理由不够充分。双男主的戏份中徐峥的戏份偏弱,也是因为他的情感心路没有得到剖析,为何这个“最有前途制片人”会是这么一个“性至上、爱无能”形象,他如何变成这样子的,哪怕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带过都没有,使得他在影片中基本上只是个插科打诨的角色。(文/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