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声音》:音乐启智,公益传情!

标签:
情感大山里的声音娱乐 |
分类: 我为电影狂 |
《大山里的声音》:音乐启智,公益传情!
《大山里的声音》与其说是一部电影,其实更像一部纪录片,导演张杨仿佛张艺谋附体,展现出前所未见的驾驭非职业演员的能力,将内地支教志愿者给藏区小学生上音乐课、启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找乐器和音乐的智慧、最终在乡亲面前上演一场盛大欢快的合奏合唱会的故事,展现得质朴而生动、励志而阳光、温馨而有爱。不仅仅是唤起观众关注公益事业这么简单,更能启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爱与美,发现新天地的能力,称得上是笔者看过的拍得最好的公益微电影。
这部微电影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或者精心设计的情节,镜头也没什么炫技的成分,而是以平静的客观视角有如一个不动声色的旁观者一样默默注视和记录着,叙事节奏和镜头的平静而沉稳的调子也正好与藏区平静安详的氛围相协调。而一位内地音乐人作为支教志愿者来到藏区,给藏族小学生们上了一堂音乐课,则让平静的氛围掀起美好的波澜。他没有跟小朋友讲任何音乐理论,而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演奏出简单的乐声,迅速调动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下拉近了老师与学生间原本疏离的情感纽带。然后他又奏出一曲欢快的乐曲,让孩子们一起打着拍子迅速融入到乐曲中,课堂氛围顿时热闹起来,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音乐带来欢乐。在下课前,老师还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特别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去找任何一件可以发出声响的物件作为乐器,下节课一起用这些“乐器”来做音乐。
互动式教学加启发式教学,这位支教音乐人不仅迅速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作为观众的笔者也在心里暗赞,这样的老师真是棒!随后的孩子们找“乐器”的过程也是趣味十足,有的孩子盯上了家里的锅碗瓢盆,有的孩子觉得家里做食物用的捣筒的声音挺特别,有的孩子则直接把铃铛从牦牛脖子上解下来。而音乐老师也在藏族人家里落脚,与藏族家庭同吃同睡,浓郁的藏族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同时音乐老师也继续用音乐感染这家里的藏族儿童,用变奏的曲调唱起了《江南style》,此时会让你感觉到歌曲已无关语言,就是一种传达欢乐心情的存在。一根线也能让音乐老师演奏出美妙的节奏,勾起孩子们的兴趣。
第二天,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村头大树下集合,孩子拿着他们找到的各种“乐器”,在老师的引领下一起有节奏地演奏起来。等大家的配合逐渐熟练后,老师又教孩子们唱起一首简单的旋律,没有实际意义的歌词,只是一些欢快的腔调,老师带着孩子们一段一段地反复熟悉歌词,直到大家能一起合唱出来。第三天,老师领着孩子们在全村人面前举行了“汇报表演”,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全情投入、连奏带唱,居然有了盛大音乐会的架势,整个村子似乎都因此欢腾起来,欢快的乐声歌声似乎还同祥和自然的藏族村庄生出些天人合一的感觉,仿佛这音乐、这歌声不是一个外来人带来的,而是这里原本就有的,音乐老师只不过将之发掘了出来。
三天的支教生活结束了,音乐老师同学生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三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同其他走过场的支教不同,这位音乐老师在这短暂的时间给孩子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启发了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音乐、发现美的能力,唤起了他们心中对音乐的爱好,传递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情感。他走了之后,他教的歌依然通过孩子们的歌声在乡间飘荡,老师与孩子们的情谊永存。(文/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