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娘子》+《萧红》:女性传记,中外有别!

(2013-03-13 21:35:33)
标签:

铁娘子

萧红

霍建起

宋佳

列文

娱乐

分类: 我为电影狂

《铁娘子》+《萧红》:女性传记,中外有别!

影评刊登于《北京青年报》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正好赶上周五,连着周末两天假期形成了一个“妇女节档”,众多风格题材各异的影片扎堆上映,要浪漫可以看《爱神》,爱幻想可以看《逆世界》,寻刺激可以看《午夜火车》,找乐子可以看《笑功震武林》,姐妹情可以看《暴走吧,女人》。还有两部女性传记片也很值得观看,一部是去年让梅丽尔·斯特里普二度斩获奥斯卡影后的《铁娘子:坚固柔情》,一部是霍建起执导、宋佳主演的《萧红》,两部影片都演绎了“名女人”的传奇一生,都不乏优点,不过侧重点各有不同,对角色刻画以及整体把控上,还是能让人看到国产片同好莱坞影片的明显差距。

《铁娘子》在创意上无疑是值得称赞的,影片没有像普通传记片那样按时间线顺序讲述,而是出人意料地从老年撒切尔夫人的生活琐事讲起,描绘了政治家光环之外的鲜为人知的退休生活,影片开头就是老态龙钟的撒切尔夫人出门买牛奶,然后跟丈夫一起早餐、聊天,此时外面有人进来跟她打招呼,镜头一转,从外人的视角看去,撒切尔先生所做的位置空无一人,而撒切尔夫人嘴里自顾自地说着:“对,我们在这里。”原本充满温馨的场景瞬间变得诡异伤感,原来这是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撒切尔夫人,一直幻想自己已经离世的丈夫还在。仅仅一个简单的镜头转换,就让撒切尔夫人的老年生活状态对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此后的剧情中,老年撒切尔夫人的退休生活也一直是叙事主线,对此前人生的闪回通过巧妙的蒙太奇手法穿插其间,“现在时”和“过去时”均通过这种巧妙的转换和背景音乐的节奏感,实现了无缝对接,而且这种闪回打破了顺序讲述必须时空连贯的限制,避免了撒切尔夫人一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影片时长的压力,而是选取最能表现撒切尔夫人的性格成因、情感经历、政坛起伏、思想意志的精华片段呈现在闪回中,也让闪回部分的情节显得更加生动、紧凑、精彩。

既然撒切尔夫人的外号叫“铁娘子”,又是大英帝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首相,影片就紧紧围绕着她的女性身份和“铁”的性格来诠释角色。他的政治意识无疑来自政治家父亲,但作为一名杂货商的女儿,她的身份和性别都会遭到上流社会的轻视和嘲弄,少女时代她跟保守党政治家一起吃饭,饭后男人们开始“谈正事”,而女性们按照习惯是要离场不能参与这些谈论的。当她真正当上了国会议员,在她的女性专用休息室里被恶作剧式地放上了熨衣板和熨斗。即便当她当上了首相,她的男性幕僚对她也是怀疑大过信任。撒切尔夫人面对这一切不曾退缩,而是怀着顽强坚韧的信念,凭借一次次铁腕手段和果断决策,让男性世界刮目相看。当撒切尔先生向她求婚时,她的一席话“我和其他女人不一样,一个人的生命必须是有意义的,要比做饭打扫带孩子更有意义,我不能洗茶杯终老”则宣告了她远超同时代英国女性的信念和抱负。而这种“铁娘子”的气质堪称贯穿了撒切尔夫人的一生,尤其是在老年阶段,她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丈夫的幻想世界中,而是毅然从中走出,把丈夫留下的衣物统统打包送人,选择直面真实而独孤的老年生活,从而宣告她即便垂垂老矣,性格依然未变,依然是那个面对任何困难都不服输的“铁娘子”。

《萧红》则延续了导演霍建起作品一贯的优美抒情的镜头风格,再加上大量撷取自萧红作品和原话的文艺范儿的台词,使得整部影片散发着浓浓的诗意氛围和情感色彩。虽然影片也像《铁娘子》一样,从萧红病逝前的日子回溯此前的人生,但在结构上完全没有《铁娘子》那般巧妙和精致,只是从病中的萧红同骆宾基的一段段聊天,闪回到对应的前尘往事。而且,在对萧红的文学才华和情感历程这两方面的权衡上,影片将重点完全倒向情感历程,着重讲述他与未婚夫、萧军、端木蕻良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以及与骆宾基介于友情和爱情的暧昧情感。虽然萧红一生的情感和生活经历确实充满戏剧性,两次怀着别人的孩子却跟另一个男人结合,努力想过平常人的夫妻小日子,却总是遭遇劈腿和抛弃,还经历过贫饿交加、颠沛流离的生活窘境,但这只是她人生的一面,而她人生的另一面——创作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著名小说的文学成就,才是人们记住她的真正原因,而并非那些狗血的情感纠葛。这方面可以拿《铁娘子》作为对比,《铁娘子》虽然也有对撒切尔夫人夫妻情的刻画,但这并未打乱她对作为一个充满理想和抱负的政治人物的刻画,大量的剧情还是围绕着她的政坛之路展开。而《萧红》几乎完全忽略了对她文学创作缘起、文学理想和心态的描述,只是通过鲁迅、萧军等旁人之口来评价萧红的作品,她自己对作品的所思所想、创作心路着墨甚少,似乎导演很难在角色刻画上将兼顾萧红的文学和情感两方面特质,整部影片看下来只是让人感觉萧红是个情路坎坷的悲催女子罢了,看不到她作为女作家的闪光点何在,本片也许改个名字叫“萧红之恋”或者“萧红和四个男人的故事”更合适些。(文/列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