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斯卡塞思·麦克法兰本·阿弗莱克李安列文文化 |
分类: 我为电影狂 |
第85届奥斯卡评论:李安爆大冷,小本玩逆袭!(意料之外都在情理之中)
影评刊登于《北京青年报》
总说奥斯卡没意外、少惊喜,那本届就让你知道“什么叫惊喜”!最大的冷门当属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最佳导演奖,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而这种“冷门”无疑是国人喜闻乐见的。而本·阿弗莱克虽然未获最佳导演奖提名,但《逃离德黑兰》众望所归一举登顶最佳影片,也算是让小本最终可以扬眉吐气,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领奖台上。上次这种未提名最佳导演而获得最佳影片的“奇景”,要追溯到1990年的《为戴茜小姐开车》了。塞思·麦克法兰在颁奖典礼的主持人开场环节也搞了搞新意,放弃了成为惯例的主持人开场恶搞短片,而是主持人直接出场,跟《星际迷航》的“柯克船长”进行视频互动,辅以各种明星歌舞,不过那首极其三俗的《咪咪歌》堪称败笔,实在难登奥斯卡的大雅之堂,看看现场视频中娜奥米·沃茨和查理兹·塞隆的表情,就知道女星们对这种调侃有多讨厌了!
小本和《德黑兰》:最佳影片有“潜规则”!
虽然本·阿弗莱克连最佳导演奖的提名都没捞到,但《逃离德黑兰》最终君临奥斯卡也并不让人感觉意外,因为奥斯卡公布提名时的“导向”挡不住后来颁奖季评奖的“风向”,《逃离德黑兰》一路将编剧工会最佳改编剧本奖、导演工会最佳导演奖、演员工会最佳群戏奖、制片人工会最佳影片奖以及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统统收入囊中,形成极其强劲的志在必得之势,也就不由得奥斯卡评委们不把票投给《逃离德黑兰》了。
当然,某些影迷可能会觉得《逃离德黑兰》没啥稀奇,艺术含量不高,不是伟大作品,当不起“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个名头,其实大家把问题想复杂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虽然不乏伟大作品,但不伟大的更多,艺术性并非决定最佳影片归属的主要标准,通俗性才是决定最佳影片归属“潜规则”,最佳影片并不一定要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艺术内涵,只要保证人人能看懂的通俗状态再加上一定的艺术含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好。也就是说最佳影片比的不是谁的优点更多,而是谁的缺点更少,过于鲜明的艺术个性反倒容易成为引人诟病的缺点。想想奥斯卡最佳影片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冤案”——《莎翁情史》逆袭《拯救大兵瑞恩》、《撞车》逆袭《断背山》、《国王的演讲》逆袭《社交网络》,都是更通俗的战胜了更艺术的,或者说没缺点的平常片战胜了有毛病的个性片,《拯救大兵瑞恩》当年被诟病过于血腥,《断背山》对同性恋的渲染有违美国主流价值观,《社交网络》也有胡编乱造的IT传奇之嫌。而本届提名的其他热门片跟《逃离德黑兰》相比,《林肯》太闷太严肃,《猎杀本拉登》争议性太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太宗教,都不及《逃离德黑兰》紧张精彩的卖相更能讨好观众,让更多人满意。
《逃离德黑兰》除了艺术性不高之外,让人找不到什么缺点,而且影片所展现的营救伊朗人质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各种“尺度”上的拿捏格外精准,既有主旋律又有批判反思。虽然影片将美国人质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但也通过背景旁白和片中角色对话,表明正是美国政府扶植包庇伊朗的独裁国王,以及中情局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才导致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酿成“伊朗人质危机”。影片既展现了伊朗革命的非理性和暴力,也旁敲侧击点出了美国社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影片所表现的乃是美国政府的一次光辉胜利,以及中情局探员天马行空的惊人创意与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但影片同样对某些美国政府官员的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加以讽刺,他们反倒成为中情局探员顺利完成任务的主要障碍。而中情局探员最终决定冒险拯救人质的行为,也被影片渲染成出于责任和良知的“个人英雄主义”,而非美国政府的“正确领导”,强调了人性减弱了政治性。此外,影片在编剧方面让真实和虚构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完美平衡。影片在还原历史场景、营造历史氛围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还用真实的历史纪录片和“伪历史纪录片”来强化故事、角色的真实感,而片中所有精彩刺激的紧张情节尤其是结尾屡屡上演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则属于编剧极具好莱坞味道的虚构了,而这些虚构也并非凭空胡编,而是在逻辑和氛围上尽量向真实感靠拢,同真实剧情融为一体,最终“以假乱真”,让观众信以为真地时刻为人质命运捏一把汗,心情随着行动的一波三折而跌宕起伏。总之,《逃离德黑兰》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再加上令观众最鲜明可感的精彩剪辑,以及让人有所思考和回味的内涵韵味,正是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主要原因。
李安和《少年派》:爆冷门才是真“大师”!
李安爆冷拿下最佳导演奖,国人自然是欢欣鼓舞,但只有你了解到李安和《少年派》在颁奖季中有多么不受待见,才能明白李安这次逆袭有多“神奇”。首先,李安和《少年派》不受好莱坞工会主要奖项待见,除了能获一两个技术层面的工会奖之外,在编剧、表演、导演、制片人工会的主要奖项上《少年派》均颗粒无收。其次是不受媒体待见,美国主流媒体对《少年派》有褒有贬,认同度不高,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评出的金球奖,在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上也并未选择李安和《少年派》。第三是不受影评人待见,国家影评人协会和广播影评人协会两大重要的“奥斯卡风向标”都未选择本片,最可气的是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每个主要奖项都列出前三名获奖者,李安和《少年派》居然连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前三名都挤不进去。此外,《少年派》在美国的票房和话题性远不如国内那般火爆,更比不上当年《断背山》在美国形成社会文化潮流的至高人气。而且,当初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之时,此前呼声颇高的本·阿弗莱克和凯瑟琳·毕格罗都没有得到最佳导演奖的提名,令人在大感意外之余疑心本届奥斯卡是否要刻意“造马”,将斯皮尔伯格和《林肯》推上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大赢家的宝座。所以,奥斯卡学院评委们能不约而同地将票投给李安,而没有倾向在人情关系和作品题材上更具“本土优势”的斯皮尔伯格,真的非常难得,也许正是李安在获奖致辞中感谢的“电影之神”在冥冥中庇佑他吧!
从影片的艺术水准以及导演作用上衡量,《少年派》也明显胜过《林肯》一筹。《林肯》的优势更多体现在丹尼尔·戴-刘易斯等人的精湛演技以及编剧层面的精美台词上,整部影片也就那么几个场景,幕后人员也是老斯驾轻就熟的老班底,所以斯皮尔伯格除了赋予影片张力内敛、坚毅昂扬的气质之外,在导演层面发挥的空间甚至不如《战马》。而《少年派》则是李安执导才能的华彩展现,首先他率领的是一个国际化的幕后班底,与很多大导演的习惯不一样,李安喜欢不断更换创作团队,习惯每次拍片都寻找一些新的合作伙伴,寻找新的灵感和味道。此次拍摄《少年派》的幕后团队更是堪称“多国部队”,其中法国摄影师、以及加拿大和印度的特效团队都是跟李安首次合作,“少年派”的扮演者更是一个毫无表演经验的新人,而李安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对陌生团队的驾驭能力都堪称完美。其次,李安在本片中实现了许多自我突破,将被认为是“不可能改变成电影”的原著搬上银幕,第一次尝试3D拍摄,将好莱坞难度指标的“动物、小孩、水”统统挑战一遍,而这些元素呈现在影片中丝毫不见粗疏生涩,而是显得圆融纯熟,美轮美奂。最重要的是,李安赋予影片在视觉奇观中蕴含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气质,对影片微妙深邃内涵和韵味的掌控独一无二,换成其他导演均难以让人相信会达到李安的境界。
李安上台领奖时,得到的是全场起立鼓掌的待遇,而这种待遇只有资深的殿堂级影人以及众所钦服的电影大师才有资格获得,这个场景也充分说明了李安在当今好莱坞的分量和地位,而像李安这样既能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认可、又能受到好莱坞青睐的导演堪称罕有。在他的作品中,《推手》、《饮食男女》、《色戒》等作品不仅能展现中国社会、家庭的复杂细腻的人性人情,他对西方文化、历史的诠释与体悟同样很有心得,《理智与情感》优雅地诠释奥斯汀笔下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冰风暴》透视上世纪70年代性解放思潮对美国传统家庭的影响,《与魔鬼共骑》讲述鲜为人知的南军游击队内部的复杂纠葛,《断背山》突破同性恋电影的局限让“真爱”打动人心,《制造伍德斯托克》从个人化的视角展现了美国流行文化的这一重大事件。甚至可以说,真正学贯中西并能在作品中将东西方文化淋漓尽致展现的大导演,全球仅李安一位。想一想,有哪一位西方导演能完美地讲述东方故事、诠释东方文化?答案是没有,即便是国际知名的《末代皇帝》、《天与地》这些西方导演拍东方的电影作品,在中国人看来也无非老外用西洋镜看中国、看东方的别扭产物罢了,根本没有把握住东方的精髓。而李安作为一名中国导演,却能将西方的历史、文化、文学、社会、思潮、情感等等拍得比西方导演更有质感、更具内涵,连许多美国导演都难以企及。甚至个人感觉,好莱坞是有些嫉妒李安的,因而才在那年《撞车》与《断背山》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争夺中,没有让李安成为最后的赢家。
总有人说奥斯卡是“老年人的游戏”,体现的是老龄化评委的保守口味,本届奥斯卡在重要奖项上算是吹进了一股新风,主要奖项大部分的获奖者都是资历或者年龄较轻的“年轻人”,让人感觉精神为之一振。除了影帝是资深演技派丹尼尔·戴-刘易斯获得之外,斩获影后的90后女生詹妮弗·劳伦斯年仅22岁,是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而在此之前,想要拿下影后,即便像朱莉娅·罗伯茨、瑞茜·威瑟斯彭、查理兹·塞隆、哈莉·贝瑞这样的大明星,也要苦呵呵地熬过30岁才能取得奥斯卡加冕资格。而获得影后提名的9岁黑人小女孩奎文赞妮·瓦利斯,也创造了奥斯卡影后提名者的低龄纪录。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和安妮·海瑟薇在男女配角上的获胜,都是战胜了比自己年龄更大或者资历更深的竞争对手。李安获得最佳导演和小本拿下最佳影片,也都是击败了比他们更资深、更大牌的斯皮尔伯格,本届奥斯卡可以一扫奥斯卡“敬老”的恶名了。
在这些年轻势力的获奖者中,被粉丝们亲切地成为“詹妞”的詹妮弗·劳伦斯格外值得一提。2012年可谓是好莱坞的“劳伦斯年”,她主演的商业片《饥饿游戏》以超级大黑马的姿态斩获超过4亿美元,成为年度票房亚军,同样由他主演的文艺小品《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又在颁奖季尽收喜剧类最佳女主角奖,最终斩获奥斯卡影后,好莱坞已经N年没有出现过像她这样在短短两三年内迅速窜起、人气鼎盛、商业号召力强劲,同时演技也倍受肯定的女明星了,詹妞绝对是“现象级”的!
在演技方面,没有上过表演学校的詹妮弗·劳伦斯却拥有出众的表演天赋,凭着永不服输的劲头,她总能爆发出令人吃惊的表演能量,让角色散发出个性独具的迷人魅力,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成名作《冬天的骨头》中,她扮演一个生活在偏远山区的17岁女孩,一个人支撑着濒临崩溃的家庭,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艰难地寻找失踪的父亲。劳伦斯精准地诠释出角色与年龄不相符的坚毅与成熟,以及内心那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儿,让人时刻能感受到这个孤单无助的女孩身上透出的顽强力量,很容易就对这个角色投射出认同与好感。而《饥饿游戏》则将詹妮弗·劳伦斯个性中的强悍气质,转变成作为好莱坞动作新星的票房号召力,而且劳伦斯在片中扮演的凯特尼斯并非像米拉·乔沃维奇、安吉丽娜·朱莉等好莱坞标志性“打女”那样一味耍酷悍勇、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虽然拥有高强身手但并不愿用于杀戮,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出手,内心的强大更胜身手。而且凯特尼斯在强悍独立的外表之下其实隐藏着邻家女孩般质朴真纯的柔美心灵,她也会惊慌、也会彷徨、也会希望有人保护,正因为如此,凯特尼斯这个角色在劳伦斯演绎下才显现出刚柔相济的迷人魅力,也正是角色这种独特的魅力撑起了整部影片,成为影片票房大卖的首要因素。在令她加冕奥斯卡影后的《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劳伦斯又尝试了全新挑战,扮演一个因为丧夫而陷入神经疾病的年轻寡妇,原本劳伦斯并不是导演考虑的演员,但她凭借出色的试镜表演扭转了导演的看法,甚至专门为她调低了角色的年龄。她在片中既要演出那种对男主角死缠烂打的脱线喜感,又要表现出情绪发作时的疯狂劲儿,还要散发出身为“荡妇”的风骚,以及无人理解时令人心碎的伤感,甚至还能在戏中跟演技大神罗伯特·德尼罗争执时展现出不落下风的气场,这一切劳伦斯都在影片中演绎得十分完美,让人忍不住会爱上了这个“女疯子”,奥斯卡影后实至名归。(文/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