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六佳微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展现别样娱乐!

标签:
率性生活之末日逆袭赢家干爹床上关系列文 |
分类: 我为电影狂 |
2012六佳微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展现别样娱乐!
文/列文
——影评刊登于《北京青年报》
自从2010年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和彭浩翔监制、周迅主演的《四夜奇谭之指甲刀人魔》在网络上风靡一时之后,“微电影”这个完全“中国制造”的词汇开始成为时尚潮流,两年间数量已经蔚为大观,并且逐渐取代了“电影短片”这个提法。之所以“微电影”独独在中国成为“现象”,一方面是“微电影”这种制作成本较低、便于网络传播的形式,成了中国主流视频门户网站吸引眼球、打造自身品牌效应、创造点击率新增长点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微电影”也成为了“广告短片”的一个变种,成为品牌植入和广告传播的有效载体。同时,从受众层面来说,“微电影”不受审查限制的自由度,能够提供大银幕电影无法提供的某些极致娱乐体验,能够更真实地展现社会问题和人性情感,更容易让观众找到共鸣,引发思考。下面就向大家推介个人心中最好看的六部2012优质微电影,排名不分先后。
NO.1:《率性生活之末日逆袭》
导演:柯孟融
主演:杨佑宁、陈汉典、Mike隋
剧情:小海、阿仁和查克是三个生活不如意的死党。当明星的小海身为直男却被女经纪人包装成“同志情人”,小职员小海既要帮老板背黑锅,又要忍受老板娘的性骚扰,而查克则是个只会讲中文的老外,被崇洋媚外、爱慕虚荣的岳母看不起。一次三人醉酒之后在荒郊野外发现了“外星人毁灭地球”的阴谋,于是他们决定勇敢一把,在末日来临前的一天之内完成泡美眉、揍老板、气岳母这三项不可能完成的“末日任务”,结果引发了一连串的爆笑故事……
评论:台湾明星杨佑宁、陈汉典和网络红人Mike隋主演,全程台湾取景拍摄,画面充满时尚动感,台词极其出位,笑料十分疯狂,三位主演更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各自的喜剧天赋。
NO.2:《2B青年的不醉人生》
导演:黄渤
主演:黄渤
剧情:黄渤和哥们儿在KTV痛饮之后去上厕所,出来之后忘了包厢号,误打误撞闯进了其他包厢,从而展开一段光怪陆离的KTV之旅……
评论:《泰囧》还没看够,那就看看黄渤的这个“醉囧”吧,整部影片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以及强烈的主观视角画面,都显得个性十足。而编剧、导演、演员、策划、摄影、录音、美术、服装、化妆、道具、置景、场务、司机一肩挑的黄渤,也让电影圈终于出了个比冯小宁还全才的“人才”,呵呵。
NO.3:《赢家》
导演:肖央
主演:王太利、霍思燕、肖央
剧情:表面上事业有成的王太利跟老婆霍小燕陷入婚姻冷战,一次车祸让他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幻的灵魂穿越,回顾自己如何从一个有爱少年逐渐被现实社会蹂躏成为一个理想破灭、良知丧失的“冷血动物”……
评论:这是筷子兄弟2012年的微电影力作,相比上次大获好评的《好男孩》,制作更为精良,摄影和特效都有突出表现,还请到了知名演员霍思燕扮演霍小燕一角。本片除了像《老男孩》一样,充满对青葱岁月爱情友情的美好怀旧之外,还同残酷冷漠的成人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现实社会的生存压力和种种问题,导演提供的救赎之道是回归本真自我,重拾爱情友情。
NO.4:《干爹》
导演:何自强
主演:陈静、王坚定、荆民强
剧情:美女靠傍有钱干爹为生,当平凡朴实的草根亲爹出现并得知一切,做出了令美女想象不到的惊人举动……
评论:片名和开场的香艳场景,都一开始让人感觉都本片只是个低俗的噱头,而随着亲爹登场,影片也瞬间接上了地气,展现了生存困境,充满感人亲情。影片并没有对“干女儿”这种人群进行道德批判,而是真实地表现了她们的风光与屈辱,还暗示了“干女儿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爸,你不知道我一个人在北京有多不容易,北京那么大,房子那么多车那么多,可有人却要四处租房子,有人要拼命挤地铁挤公交,我不想要那样的生活,我只想要有一个自己的家,爸,你不了我这些,只有靠我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这样的台词无法不令北漂一族深感共鸣,对产生社会不公平问题的根源进行思考。
NO.5:《床上关系》
导演:张元
主演:王小山、沈腾、李昕芸、作业本
剧情:因为一只安全套的失踪,看似甜蜜和谐的一对夫妻爆发激烈的争吵,将婚姻里的种种危机彻底摊牌……
评论:近几年在大银幕上都看不到张元导演的作品,没想到竟然是通过“微电影”的方式再次跟观众见面。影片的场景和角色虽然都比较简单,但精彩的对白既充满生活化的真实感,又具有一波三折的内部层次感,将婚姻中的利益纠葛、地位差异、生活压力、虚伪与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思考一下不难发现,浅层是婚姻问题,深层则是社会问题。
NO.6:《战妻》
导演:刘忱
主演:Christopher M.Newell、Amy Paffrath
剧情:军人布雷克从战场归来,在床上同老婆妮可亲热时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无法勃起。陷入噩梦的布雷克甚至无意识地用暴力对待老婆,惊醒后陷入崩溃自责的情绪中,开始向老婆敞开心扉,讲述战争对他的伤害……
评论:美国主演、英文对白、美国社会题材,却因为导演和投资方是中国人而成为一部“中国微电影”。本片其实更接近于传统的“电影短片”概念,截取一个生活片段来显现美国军人中普遍存在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对家庭和个人生活造成的伤害,从而表达了战争毁灭人性的反战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