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再囧途之泰囧徐铮王宝强黄渤列文 |
分类: 我为电影狂 |
《泰囧》缔造奇迹原因分析:三位笑星出彩,竞争对手帮忙!
影评删节版刊登于《北京青年报》
贺岁档大战开始前,恐怕所有人都不会想到,这部投资不高、明星阵容也不强大、毫无大片相的喜剧片《人再囧途之泰囧》能够成为“通杀一切”的超级大赢家,票房犹如一辆专业赛车般绝尘而去,其他华语大片犹如一辆辆家用轿车,连赛车的尾烟都看不见。目前《泰囧》票房过12亿的逆天票房,超越《画皮2》和《让子弹飞》成为迄今为止最卖座的华语片!用“黑马”来形容《泰囧》已经显得级别不够了,用“奇迹”二字才更合适!而且这种“奇迹”近几年在华语影坛上以每年一部的方式接棒上演,前年是《孤岛惊魂》,去年是《失恋33天》,今年则轮到了《泰囧》,而且《泰囧》的8亿奇迹显得更为惊人!不过要论及“奇迹”产生的原因,单凭运气或实力都不足以解释,而是两方面合力造成的结果。
运气:大片疲软,喜剧逆袭
个人认为,《泰囧》票房爆棚的首要因素是贺岁档其他华语大片“够帮忙”!今年贺岁大片仿佛集体中邪,普遍压抑、复杂、口碑不高,缺乏大卡司大场面,把观众憋得够呛,过年找乐的心理需求无处宣泄,《泰囧》适时出现一下就成了观众的“救命稻草”。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11月下旬拉开贺岁档的大幕,票房在李安人气、影片口碑和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习惯性好感的三重“加持”下不断走高,导致被很多人给予厚望的《一九四二》无法接招,落在下风。而且《一九四二》片方强占IMAX影厅的行为,导致《少年派》在IMAX仅停留短短一周,令影迷们怨声载道,“恨屋及乌”地对《一九四二》形成负面口碑,使得《一九四二》的票房成绩远不如预期。而随后陆川的《王的盛宴》则更加糟糕,在上映前鲜有好口碑传出,上映后简直成了被观众遗忘的影片,黑暗、压抑、沉重的格调也确实让人敬而远之。此外,陆川引爆的“白水”和“黑水”的话题,结果也只造成了“损人不利己”的结果,既然观众无法搞清真相,很容易对《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同时产生恶感。这就是《泰囧》上映前贺岁档的形势,《少年派》临近下档,《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口碑和票房不振,而且这三部影片都不是令人激动、让人过瘾的商业类型,而是引人思考、不乏沉重压抑元素的偏严肃剧情片。在《泰囧》之后上映的《血滴子》居然也是这种调调的,而王家卫群星荟萃的《一代宗师》把档期从原定的12月18日移至转年的1月8日,这就让《泰囧》前后都不再有同类的纯商业片和喜剧片,观众只有从《泰囧》那里找到贺岁的感觉,再加上本片确实喜感出众、演员出色、制作用心,类型优势加上良好口碑,一下子就票房爆棚了。虽然成龙主演的《十二生肖》以及周润发主演的《大上海》在一周之后杀到,影片质量也相当不俗,但声势已经被《泰囧》“先发制人”,无法对本片急剧上升的票房形成任何威胁了。而中国观众向来有“跟风”的观影惯性,一部影片大热之后,往往会从电影现场蔓延至社会现象,形成全社会追看的热潮,而这种热潮一旦形成,其实跟影片质量关系也不大了,这种热潮已经在《阿凡达》、《失恋33天》、《画皮2》等影片身上已经应验多次了,《泰囧》则是最新一拨热潮的引领者。
《泰囧》成为华语电影与贺岁档的“双料奇迹”,也改变了内地贺岁档合家欢喜剧片不受重视的怪现象。对照下香港电影与好莱坞,香港电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期,贺岁档素有“二周一成”之说,即周润发、周星驰和成龙电影是雷打不动的贺岁档主力,即便抛开周润发不谈,周星驰和成龙的电影无疑都突出合家欢的喜庆氛围。好莱坞圣诞档的主打影片也不乏《拜见岳父大人》系列、《埃尔文与花栗鼠》系列等雄霸票房榜的合家欢电影。而内地的贺岁档影片就比较奇怪了,虽然说内地“贺岁片”的概念要从冯小刚的喜剧《甲方乙方》算起,但真正形成票房大热的“贺岁大片”的概念,还得说是张艺谋的《英雄》,此后的贺岁大片基本都沿着《英雄》的路子在走,形成大卡司、大场面、强特效、偏严肃的模式,喜剧片基本不在“贺岁大片”之列。以近几年贺岁档的强势华语大片而论,2006年《黄金甲》和《伤城》,2007年的《投名状》和《集结号》,2008年的《非诚勿扰》和《梅兰芳》,2009年的《十月围城》和《三枪拍案惊奇》,2010年的《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可见喜剧片并不居于主导地位,很难成为贺岁档票房最高的影片。即便是冯氏喜剧相对于其他贺岁片也没有明显的票房优势,他个人最卖座的影片也是悲情的《唐山大地震》。而今年完全没有“贺岁大片”那些典型特征的《泰囧》联合《十二生肖》则一举让合家欢喜剧片首次成为贺岁档的主导类型,也堪称华语片的一个重大突破。
实力:三大笑星,制作精心
虽然《泰囧》在大面积的好口碑中,也有“不过如此”、“不好笑”、“低级趣味”等负面声音传出,虽然票房大卖也有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因素,但《泰囧》作为一部中等成本喜剧片,在影片制作和宣传推广上的精心、细心与用心,同样是票房大卖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首先,作为一部续集电影,《泰囧》延续了前作《人在囧途》已经获得观众认可的“二傻逛大街”的公路喜剧电影模式,同时升级换代,将外景地放在充满异域风情的泰国。之所以选择泰国而不是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想必也是经过精心算计的。虽然东南亚国家都是典型的亚热带风情,但中国人首先能想到的,还是拥有人妖和佛教这两大突出特征的泰国,影片围绕这两大特色也做了不少文章,自然比把外景地放在其他东南亚国家更能讨好中国观众。导演从前作的叶伟民变成本片的徐铮,在摄影、剪辑、影调、造型、笑料等方面的精细程度也明显升级一个档次,一改前作偏山寨的制作水准,具备了作为一部“贺岁片”应有的品质,影片出色的喜剧水准也基本超过了观众的预期,导演徐铮功不可没。
其次,三位主演徐铮、王宝强、黄渤放射出格外强烈的喜剧火花。徐铮从《春光灿烂猪八戒》开始,王宝强从《天下无贼》开始,黄渤从《疯狂的石头》开始,三人通过多年影视剧喜剧表演的积累,虽然在观众心中还远非一线大明星,但也都是叫得出名字、熟悉并喜爱的喜剧演员。虽然本片延续了前作徐铮+王宝强的主演阵容,但黄渤作为配角加入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因为金马奖影帝在手、每年均有叫得响名头的影片推出的黄渤,论知名度和影响力无疑是三人中的“大牌”,对影片票房号召力的提升很有帮助,也让影片从“二傻斗气”上升到“三傻闹翻天”的新格局。不仅每个人的喜感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三人合力营造的喜剧情境更是火花四射,尤其是三人大闹走私团伙老巢,结尾争夺周先生授权的两场戏,都产生出令观众持续笑场的爆棚喜感。
再次,《泰囧》作为一部中等成本的喜剧片,却拥有不亚于贺岁大片的宣传力度以及宣传创意。本片的预告片制作与推广按照好莱坞大片的模式操作,早在影片上映前两个月就推出了先行版预告片,漂亮的画面和逗趣的喜感立刻给人“喜剧精品”的印象,随后多款先行版预告片以及动作版预告片、剧情版预告片、终极版预告片以密集的频率相继推出,印象中还没有一部华语片制作过如此多预告片的。此外,影片在公映前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款“院线宣传片”,在推介影片、强化喜感的同时宣传了各种观影应遵守的影院公德,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好感。上映后为了配合节日氛围还推出了一款“圣诞宣传片”,持续炒作万众追看的观影效应。这两款“宣传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此前华语片从未玩过的。更重要的是,宣传片由徐铮和王宝强亲自主演且制作精良,以《江南style》火遍全球的韩国“鸟叔”也被借用到宣传片炒热人气,更让影片拥有了讨好观众的亲近感,也许正因为两位并非一线大明星所以更能以各种手段配合宣传,相比之下,其他拥有大卡司的贺岁大片则很难协调好大明星的档期做到这一点。而《泰囧》在宣传上既有创意,又能让明星充分配合实现这些创意,使得本片的宣传水准在今年的贺岁大片中显得格外鹤立鸡群。(文/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