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十八亿亩耕地粮食安全科技进步农产品价格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农 |
分类: 三农话题 |
这两天看到有报道,中国的耕地好像涨了。“耕地就是粮食”这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天经地义的硬道理,因此,“十八亿亩耕地”等于“粮食安全”似乎也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欣喜之余,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
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因素很多,以笔者之见,最重要的有:
第一,
第二,
第三,
综上所述,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可以为全国农业带来三分之一左右的提升空间,粮食价格的提升可以极大促进农业的投入和生产积极性,可以带来15%左右的提升,而农业投资和技术的提升更可以长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数量当然也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问题,但比起上述三项因素,还属于次要位置。而且,耕地的质量因素的影响绝不亚于数量的影响。
中国的耕地的面积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是“无限”的,粮食的生产和农业的发展如果寄托在耕地面积的扩大或者保有量上就只会走入死胡同。农业和粮食的生产是科技含量和产业效率的竞争,而不是耕地面积的竞争,这如同不是种地的农民数量的竞争,这是一个道理。如果认为仅仅保“十八亿亩耕地”就可以保证粮食起安全,就像通过保八亿农民来保证粮食安全一样不靠谱。
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可以一年一个台阶、四通八达,这是因为有利益驱动;全国谈“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有N乘N个年头,至今还是水中月、镜中花。如果说中国重视农业,你们信了吗?反正我不信。
投入需要持续,技术需要积累。如果粮食歉收了则关注一下农业,否则就放任自流,农业就没有长期发展的保障;
农业科技要靠政府和全社会的投入,投入需要有市场机制的建立。如果中国继续建国以来的以农业养工业,以农村养城市的思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值交换的不对等来继续“剥削”农业,农业吸引的投资就是空话,中国的农业永远没有发达的一天。
结论:十八亿亩耕地还是要保,但更多是社会和心理的需要。与其保耕地数量,不如保农业科技的投入比例,不如保农田基本建设的质量,不如提升农产品的价格。
如果农业生产是盈利的产业,十八亿亩耕地和粮食安全自然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