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种业观点 |
美国农研局(ARS)
距离德美因30分钟车程的Ames市,参观了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设在这里的育种实验站。这个站成立于二战结束之初的1948年,是当时全美国仅有4个站点之一,主要用于玉米作物。后来,专注于其它作物的类似功能的站点不断增多,现在共有二、三十个,仅仅在爱荷华州所属的中北区域就建立了5个不同作物的站。
每个育种站负责所在大区的育种工作,同时承担全国相应的种质资源收集、繁育的保护任务。爱荷华州的育种站主要负责大田作物的玉米、小麦,还有其它异花授粉的作物,如:油料作物中的葵花和油菜,蔬菜作物中的胡萝卜、黄瓜的育种和保护工作。
其种质资源库是在1947年建立的,从事本地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发放工作已经超过60年。其收集、保护和发放的玉米种群体超过2万个,其中也包括超出保护期(18年)的各大种子公司培育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从建库之处到现在已经60多年,由于保护条件妥善,其最初保存种子的芽率仍然超过85%。其收集和储藏种质资源可以供世界各地育种者使用,不收取任何费用。
为我们作介绍的站长是个瘦瘦的老者,在美国农业部服务28年后将于本月底(一周内)退休。在给我们介绍的时候说,我们也许是在他在任上接待的最后一批客人了 - 说话间他的语气略显伤感。
美国的建国和开发较晚。当时其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欧洲,美国人充分意识到这点,历届总统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首届总统华盛顿就十分注意各种农作物种子的收集和引进;林肯总统在内战结束后提议组建的农业局;50年后,美国政府聘用专门人员到世界各地收集各种农作物的种子,以便引进并促进美国的农业进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期间,由于全世界被法西斯势力封锁和孤立,美国收集和引进农作物种子的工作被迫中断,因而更加痛感农作物种子的重要性。所以,在二战结束后,美国设立专门机构,用于农作物种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设在实验站的种质资源库,仅玉米种质资源和群体就保护了两万多份
爱荷华州立大学
爱荷华州立大学也位于埃姆斯(Ames)市,是美国48所最初的“赠地大学”(Land-Grant Universities)之一。“赠地大学”是美国为了克服在建国后一段时间由于物质条件的困难而发展高等教育的措施。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 也称“赠地法案”,规定在美国各州(除了遥远的阿拉斯加州和最小的特拉华州),划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约合18万亩)土地,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美国当时工农业急需人才。这些学院后来多半发展为州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也为美国后来的经济腾飞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爱荷华州立大学校园占地12000亩,是世界生物和物理的研究中心,这里还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地。美国能源部设在大学里的“埃姆斯实验室” (Ames Laboratory)的助理、爱荷华州立大学材料科学教授丹尼尔·舍特曼,在一周前刚刚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因为他首先发现和开辟了准晶体研究的领域。
爱荷华州立大学曾经是美国玉米研究和育种的中心,在双交种和单交种子研究方面引领世界的潮流。但是随着功能的转变,随着私营公司在商业化育种领域的兴起,州立大学的育种研究将从今年停止。
在大学的生物技术实验室,我们见到了麦克·李教授(Mike Lee)和施纳波教授的团队。麦克·李教授是美国生物技术的青年俊杰之一,在业界有较高的名望,他是美国协调公立研究机构并主持“IBM群体”研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施纳波(Schnable)教授是中国农大特聘客座教授,长江学者。
“IBM群体”由数百个自交系组成,公立科研机构已经对其进行了分子标记和定位。其它育种家可以以其作为参照系,为新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快速进行基因定位和分离,为其节约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在我国农业部的支持和张老师的沟通和协调下,这一群体的信息与数百份材料将近日转交中国农科院。
美国公立科研机构的课题经费来源,分别是各个州政府,联邦政府,基金和一些私营公司。私营公司有的时候不直接提供经费,但是可以允许教授及其助手免费使用其仪器设备。
美国的公共与私营科研机构
美国在发展的早期,其科研经费的投入也是以国家为主,包括赠地大学的建立,科研项目的设立,科研经费的拨付等。但是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在私营企业发展起来的行业,公立科研机构逐渐推出商业化科研,一方面避免与私营机构直接竞争,促进私营机构及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科研领域。
美国的基础性科研投资主体是公立科研机构,应用性科研的投资主体则是私营企业,如“玉米种植扩增计划”、“IBM玉米群体”计划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扩增应该是公益事业,其资源和成果是由行业及其计划的参与者免费共享;而进一步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则应该是产业主体的事情。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国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其工作做得不可谓不好,但是,种质资源的扩增、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发放却基本停滞不前,这样以来,国家的投入无法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国内种子公司申请这些种质资源的时候还需要缴纳较高的费用,妨碍了商业化的普遍应用,极度不合理。国内的一些本应该从事公益事业研究的单位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源和精力从事商业化育种,商业生产和市场开发,成为个人和小集体的收入,不仅违背了公益事业单位的基本宗旨,而且与民争利,搞乱了产业的基本秩序。此次中国种业改革的核心点之一就是要解决科研“双轨制”对于种子产业发展的制约,但阻力也是空前的,因为它既打破了从“老大哥”那里学来的传统观念和体制,又动了一些科研院所十几年来免费享用的“奶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