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商业化育种体系科研效率科研定位信息与资源共享分子生物技术杂谈 |
分类: 种业观点 |
目前国内科研育种体制不完善,科研院所的育种项目之间和科研院所内部的各个育种人之间基本上没有合作,各自为战。他们之间信息不交流,育种资源不共享,因而带来的是社会公共资源支持的科研育种项目重复建设和浪费严重,科研效率低下。我国各种农作物育种专业人员大约一万人,远远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育种队伍,但是效率和效益实在不高
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效率的科研体系应该是目标明确,分工合理的商业化(或工厂化)科研育种体系,以本人对于科研战略和科研管理的理解,以及参考国外成功的公司的经验,商业化育种体系应该具备下列特点: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育种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许多现代化和自动化的操作手段无法得到应用,这对于育种效率的提升也是巨大的制约因素。
|
项目 |
效率提升(经验值) |
体系建设 |
市场定位准确 |
150% |
信息与资源共享 |
200% |
|
生物技术(双单倍体、分子辅助育种) |
200% |
|
明确分工,减少浪费 |
150% |
|
与产业紧密结合 |
133% |
|
小计 |
1200% |
|
技术手段 |
评价标准统一 |
150% |
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分析 |
200% |
|
机械化、自动化 |
200% |
|
小计 |
600% |
|
总计 |
|
7200% |
以保守的经验值来判断和分析,商业化或工厂化育种体系比现行科研体制具有巨大的优势,其效率是传统育种手段的数十倍甚至更高,可以成为真正的工厂化的科研流水线。
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设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配合:
-
-
-
-
只有打破现行的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式科研体制,建立大循环的商业化流水线式的育种体系,才能提升整体科研效率,减少浪费,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满足未来市场竞争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