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狼”“羊”之辨

(2009-11-21 09:17:34)
标签:

狼来了

表象

种子行业

中国

杂谈

分类: 三农话题

国内的产业界一谈起国外的公司进入中国以及所带来的竞争的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便是“狼来了”。这种提法如此普遍和被广泛接受,以至于它绝对有资格入选当代“十大流行词语”了。

 

开明士绅们会说“狼来了”会帮助羊群的优胜劣汰和健康成长,最终会形成生物界的动态平衡;悲观者则会挥舞“保护主义”的大旗,以“民族利益”的名义开道,领一时舆论之风骚,得国家补贴之实惠。

 

我总觉得狼羊之说很乖巧,说话者总是为对手画一张冷血、贪婪、嗜杀的形象;为自己摆出一个温柔、缠绵、求生的姿态,“弱不禁狼”,任狼宰割。细想之下,除了打感情牌,博同情分之外,“狼羊之说”很是误导、很是雷人,因为它忽略一些基本事实,也扭曲了一些基本原理:

 

第一,       国外的公司并不具备“先天”的优势。我们看到的国外的公司在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竞争优势,那些仅仅是表象。其实质是,这些公司多经过数十年、上百年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礼、竞争的结果。他们在为客户和市场带来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空间。如果我们忽略问题的实质而仅谈表象,忽略了其过程而仅谈结果,将是十分片面的,也会把自己和产业发展的思维引向歧途。

 

记得当年留学海外的时候,大学里面成绩优秀的名单总是被亚裔的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把持”着。这里面除了“亚裔”学生注重考试,学习基础打得牢靠之外,“优中选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二、三十年前,留学生名额的竞争可是“打破了脑袋”+“拚残了身体”的事情。国内优选的学生和国外普通的学生竞争,总体处于优势地位(虽然暂时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劣势)。这也是国外公司在咱们中国普遍竞争力较强的原因之一。 敢来咱中国的都是比较优秀的,那些较差的公司(“洋羊”们)根本就没有敢“窥视”、“觊觎”咱们中国市场 - 大概他们也明白“家丑不可外扬”的道理。(即便如此,它们中的大多估计也被咱们“中国制造”挤兑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第二,       即便是有着数十年,上百年传承的国外企业,他们在中国市场也面临重新定位,二次创业的问题。仅仅延续原来的模式一定会水土不服,忽略了这一事实的公司很少能够取得真正意义的成功。铁的事实让许多自以为是的国外公司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大家耳熟能详的“雅虎”、“E-bay ”、“皮尔卡丹”、“LG”手机、“汉高”洗涤“切诺基”、“普尔斯马特”等等,要么败走中国,要么比起其在原在国的业务,差到了天上地下 - 暴露出了“羊”的弱点。就我们所在的种子行业来说,我所在的公司从1979年就开始在中国做试验,1983年开始就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在前20多年无所建树;只是近几年调整了战略之后才有所发展。其它的国外著名种子公司要么“几起几落”;要么仍然在“上下求索”,也并没有大家所谈论的那么强势和成功。

 

第三,       我们国内的产业应该着重于为客户和市场价值的创造,这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才是企业的“内功”或者“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企业应该在技术、产品、质量、功能、外观、服务、价格、实用性、方便程度等多方面下功夫,取得用户的认可,以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内功尚未开练就想着横行天下,一统江湖是绝对不现实的。如果我们的种子产业仍然是分散、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却硬要绑上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率作“陪练”,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第四,       狼总是处于食物链的上端,羊总是处于下端,从来不会颠倒。用它们的关系来形容互相竞争、水无常形的市场,实在雷人。近二十年来,中国本土的产业和公司一直在发展、成长, 它们中的很多不仅仅把很多原本国外公司占优势的市场夺了回来,而且也在开始不断进军海外。可以想见,未来的20年将会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的年代。如果美欧也有同样的语言的话,现在应该是他们惊呼“中国的狼”来了的时代。

 

如果硬要把国外的公司比作“狼”的话,我宁愿相信他们中的很多只是“披着狼皮的羊”。他们中的很多公司刻板僵化、缺少变通,局部效率较高,全局上互相扯皮,自以为是、“外强中干”。一年来的金融危机已经把它们的狼皮已经被揭开了一角,暴露出来了它们“羊”的软肋。我们在感慨“原来如此”的同时,是否也增长了一些“磨刀霍霍”的豪情呢?

 

如果有一天我学会了写歌词和作曲,我一定会“创作”一首叫“披着狼皮的羊”歌曲,与刀郎PK一番。它要讲一个爱情故事,揉进去一些忧伤和激情的元素,然后请名家、大腕演绎一番。兴许它也能成为京城“卡拉OK”热门歌曲之一;我也好借此“摇身一变”,从一个农民进化成一名“艺人”,走黄安和雪村的发达之路;也学郭德刚“一夜成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