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记忆

标签:
华山联合商业计划陕西捐献杂谈 |
分类: 随笔/日记 |
正像一位网友给我的留言说的,每篇文章都追求“文以载道”是不现实的。并不是缺少话题和内容,而是因为追求既然要说就要言之成理,自成一家。在已经很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会搞得自己更累。如果再不能够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更会觉得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身体是…受资本家剥削的本钱”嘛 – 还是要善待自己一些。
十月中旬,和几位媒体的朋友参观了一下陕西的市场。十几年来我在农业界里一直是“学非所用”、“外行领导内行”。算下来,陕西市场跑了估计不下30趟,为航空公司贡献良多。以前是跑农药市场,蜻蜓点水;后来是做种子业务,“鱼翔浅底”。但依旧对于了解市场和各户来说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
对于陕西的大多数差旅现在都已经是印象寥寥。这中间仍然有些记忆的是:
-
- 参观过一次历史博物馆,大小雁塔,以及碑林,内容颇丰;
- 今年去过一次革命圣地延安,好一通“洗礼”。红色遗迹历历在目,纯朴民风处处可见。总体印象颇佳,值得回味;
- 去过一次扶风县和法门寺。中午在扶风县吃“口水”面46碗,破了当地的纪录,大有“吃嘛嘛不剩,干嘛嘛不灵”的气概;公司负责技术的孙经理吃面32碗,荣获亚军。我们的这一“撑人战绩”对于拉动当地内需一定贡献不菲。也一定能够让后辈们望而生畏,其敬仰之情应该有如滔滔江水。
…
我们此次在西安机场落地后直接去了渭南县。午饭过后在渭南县浅山区的一户试种公司品种的农户家搞了一下实地测产的推广会。先是现场给农民脱粒测产,然后是石经理和当地的一个农业技术人员作介绍,同村的农户进行有奖竞猜。当地的经销商石经理做事情很到位,但是口才一般。在众人和众多记者面前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听着真替他着急。当地的技术员介绍得比较到位,只是口音更重一些,外地的听者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脱粒现场
现场实测每亩打了“干粮”(折合14% 的标准水分)957斤 – 真的不算高。但考虑到他家是坡岗地,今年又赶上大旱,这个产量也算不错了。测产结束后,旁边的一户农民撇着嘴对我们说:这户人家不会种地,他是县上的一个职工,一年在家里也呆不上几天;要是给他自己种,怎么也不会低于1,200斤,他还希望做我们在村上的“代理”。石经理和这户农民攀谈了许久之后信心满满。看来,只要是好东西,还是有人识货的。
认真阅读的农民
与农民交谈
第二天的上午,我们先观摩了“农户服务卡”的推广活动,那是类似航空公司里程卡一样的计划。所发放的卡片能够记录所有农户基本信息、购买种子的状况和售后服务的内容。然后通过对于这些信息的整理、跟踪,达到对于农户的主动和有计划的服务 - 把我们城里人享受到的服务(虽然依然十分有限)也能够推广普及到广大农民中间去。想法当然挺好,计划也比较周详,但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遥远的农村,众多的农户,薄弱的设施,年轻的团队,有限的资源…。但是,只要朝正确的方向努力,最终一定会有收获。
接下来,我们又展示了“客户联合商业计划”的制定和培训实施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快速消费品行业借鉴过来的项目管理工具,又融合进了我们从印度团队学来了一些技巧,再加上我们针对本地市场所进行的改进。实施两年来这个项目在客户中的反响很好。我们逐渐把这一个工具从大客户推广到了一般客户;现在正在从县级经销商准备向优秀零售商推广。这天是在零售商中间推广的尝试。由于对于客户和市场的了解不是很深如,再加上大多数零售商接受的培训有限,理解力参差不齐,感觉上培训的效果一般。任何事情都要尝试,允许失败和不成功,总结规律、加强针对性就会更上一层楼。
联合商业计划培训
之后我们又到一个一个山村小学进行了电脑捐献和现场教小学生如何使用电脑的活动。这个小学很偏僻,学校只有五位老师。学生和老师对于我们的到来和捐献电脑特别欢迎。看着简陋的校舍,想起了自己当年在干校上小学的情形。我被分配教学校五年级的小学生用电脑,全班只有十三四个学生。我讲功能,开关机程序,能做些什么等等,也示范了一下,但是总体上来讲,干巴巴的,一定很无趣。小学生们对电脑很好奇,并不太在意“老师”的水平问题,这让我如释重负。电脑普及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用彩色纸叠了很多小动物送给我,让我非常高兴。我们同行的杨记者负责教三年级的同学电脑知识。他可是开了闸,教了一个多小时还不肯收手,最后是被我们生拉硬拽出来的。
山村人家
小学生们为我叠的纸玩具
虽然多次来到陕西,但从来没有去过华山。这次借机,抽出半天的时间坐着缆车上下跑了一圈。虽然只是到了北峰,既未“抢险”,也未“论剑”,但好歹算是糊弄了自己一番 – 来过华山了。这天风很大,山上又气冷。但天空能见度不错,利于照相。
华山北峰
从华山北峰眺望中峰
希望每次来陕西都能有所收获,不仅仅是在重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