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之前连续一周的阴雨天气,北京的天气也在上周真正进入了盛夏的酷暑。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下,上周一,我们再次踏入北京大学的校园,与北大国际MBA学员进行了第二次“亲密接触”。
上一次造访北京大学,是应北大国际MBA学院杨壮院长的邀请,与MBA的学员一同分享先锋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成长历程,以及一些成功经验(此前的博文“走进北大”中有过介绍)。此次再度造访北大朗润园(北大国际MBA学院所在地),则是为公司与北大国际MBA学院合作的企业咨询项目(ICP)的启动仪式而来。相对于第一次接触的“痛苦”(腰椎),这一次则是一身轻松,虽然是“重任在肩”。
谈起公司在国内近几年的发展,可能很多的业内人士和公众都会认为现在公司的成就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全球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资金实力等等。诚然,这些都是公司在中国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基础,也是我们倍感自豪的硬实力。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多样化、差异化特征如此明显,产业格局、市场变化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仅仅凭借这些基础领域的优势,是否能够有效的转化为胜势呢?我什么其它拥有相同实力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没有取得成功?为什么国内一些就有相当资源优势,坐拥行政垄断资源的一些公司兵败如山?为什么反倒是一些国内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占得市场先机?在我看来,能够把基础优势转化为最终胜势的核心要素还是软实力,是人。
如果我们当初没有打破行业惯例,选择按颗粒进行包装销售;如果我们当初没有打破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粗放的播种习惯,大力推广“单粒播种”的种植模式变革;如果我们当初没有大规模和创新的技术推广,把帮助农民提升产量、提高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如果我们没有把技术服务当作一个核心工作去抓…。如果没有这一系列在市场、营销层面的创新举措,很难想像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而推动这一切的“如果”成为现实的,恰恰是公司团队所有成员共同的努力。

说回到这次公司与北大国际MBA合作的ICP项目,事情的起源是上次在北大国际MBA与学员们的交流与分享。在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员对于公司的成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前他们大多在其他行业从事各种管理工作,大多很少有接触农业领域的。但是,他们凭借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和既往的行业经验,能够对演讲中公司的个案展现出良好的理解能力,并且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和意见。这让我意识到,是否我们可以借助这些优秀学员在跨行业领域的前沿思想,帮助公司在管理层面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随后,将我的这些想法与杨壮教授进行了沟通。恰好的是,北大国际MBA也在不断探索帮助学员们提升实践能力新模式,计划在今年推出面向企业的ICP项目,让学员们可以走入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中,针对具体的问题开展专项咨询工作。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进一步合作、交流的意向。经过后续双方的多次磋商,最终确定将公司在全球的创新项目“GRM(农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专项调研作为双方第一个正式合作的项目。三个月前那篇博文最后的那句:“北大,我们后会有期!”的感慨,也得以成为现实。

双方简要的寒暄和介绍后,项目启动会正式开始。首先,由公司团队成员为参与此次项目合作的北大国际MBA学员做了关于GRM系统的专题介绍,内容涉及GRM系统的功能、意义、模块和各相关环节。随后,就本次项目先锋公司所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又向这些学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学员们也根据他们对项目的理解,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与我们的项目团队进行了沟通。双方就项目的时间进程、成员配置等事宜进行确认和安排。整个会议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双方基本上就项目可能涉及的各项事宜达成了基本共识。最后,作为这个项目的总督导,杨壮院长也明确了对于项目产于学员的期望:“切实完成调研项目,提出高质量的咨询报告。不负先锋公司为大家提供的这次宝贵的学习、实践的机会”。而这些,同样也是公司和我们管理团队所期望的。
当然,这次项目只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开始。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在这些优秀的学员中考察、发现一些具备卓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这样的积累,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为公司直接带来利润的增长,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这些积累将为公司未来的发展,积累更扎实的人才基础。而这才是能够进一步促使公司在市场上始终不断变革、创新,实现企业长久竞争能力的最根本的要素。
北大,相信我还会再次回来的,带着我们共同努力下丰硕的果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