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浙江四大佛教圣地普陀山旅游散文纪实影像游记 |
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影像)
乘一叶扁舟,在这莺红柳绿的三月,踏水而来。碧波涟漪,载着我怀古的情伤,一路雨丝,一路花香,一路叹息,一路结着幽怨的惆怅……
普陀山是我们这次江南之行的目的地之一。
其实在这之前,我对普陀山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与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并列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知道那是观音普法的地方,与“蓬莱仙境”、“海天佛国”等名字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宁静、自然的地方,那里的沙滩与海风,一直令人向往。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狭长小岛,融古刹、奇石、金沙、潮音、幻景“五绝”,神韵于山海大观。相传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到此山居洞炼丹,故唐宋以前,普陀山也称“梅山”。岛上自然的诗境和浓郁的禅意,使普陀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满怀兴奋的心情,我们从宁波登上快艇。快艇过处,激起一窜窜雪白的浪花,像成群的白蝴蝶纷纷起舞。几只上下翻飞的海鸥一直追随着我们,好像在夹道欢迎。
来到这海天佛国,第一站自然要西山朝拜紫竹林禅院内的普济寺观音院。这座寺院始建于北宋,建筑风格颇有皇家的气派,历经兴废,屡次重修,现在称其为“普济寺”。
远远地看“普济寺”,气宇轩昂,宏伟壮观,几乎占尽了整个山坳,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显得十分威严。正门常年紧闭,游人只能从侧门出入,只有遇有盛大庆典或重要客人来拜佛时才会打开。据说当年乾隆微服私访,来到普济寺,天色已晚,寺内大门已关。乾隆叫门借宿,小和尚出来开了侧门,叫他从侧门进入。乾隆一怒之下勒令永不得打开此门,后来方丈求情改成了60年才能开一次。
“普济寺”的历史可追溯于秦朝,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普济寺”殿门前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每个都有斗大,好不气派。步入正殿,顿时眼花缭乱,仿佛走进了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这里金碧辉煌,四周到处是金绘彩画和金身佛像。佛像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动作千姿百态。有的咬牙切齿,怒目而视;有的朱唇微启,而带微笑;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十;有的金鸡独立,手舞钢鞭;有的眼睛半闭,手持经卷;还有一位手捏着一颗金弹子,豹眼圆睁,好像在寻找恶人;旁边的那位恶狠狠地张开一个大口袋,似乎要把妖魔鬼怪统统装进去似的。导游介绍说,这里拜佛也是颇为讲究的,进大殿时先迈左腿就要从左边走,先迈右腿就要从右边走,然后数到31步,到哪个罗汉跟前就拜哪个,那样才能带来好运。
整个西天之行,数梅岑山的石头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叠立在巨岩上那天造地设两只石龟,一只蹲踞岩顶,一只攀缘绝壁,昂首引颈,惟妙惟肖,这就是著名的“二龟听法石”。传说,二龟原住东洋大海,夜间赶来聆听菩萨说法,拂晓忘归,于是化为石头。其实,“二龟听法石”还有和它比邻的“危石若悬,庋石若举,坠石若扶,崩石若斧”的53参石等怪石,都是千万年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要说令人叫绝的,还是那块被称为“天下第一石”的“磐陀石”。石上镌刻不下10处,以明参将侯继高所书“磐陀石”三字最大、最为苍劲,独占一面。转过去,还可以看到另一面“金刚宝石”、“西天”、“大士说法处”等字体大小不一的许多题词。听说本来还有孙中山先生1916年莅临此处时,留下的“灵石”二字,可惜现在已经看不见了。“磐陀石”实乃奇石,它就用那一点点的落脚,在山巅、在风风雨雨中,一站就是千万年,真是佩服它的胆魄和毅力。
在西天门下东南方,我们还看到在山的斜坡上,有一个巨大的红色的“心”字石,大概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大的一个字了。数十人站在上面也不显得拥挤。相传,这是观世音菩萨曾在此石上讲“心经”的地方。
离开了紫竹林禅院,走不多远,就看见了屹立在龙湾岗上“南海观音”大佛铜像,佛像高度33米,重70余吨。大佛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结施无畏印,基本采用飘海观音形像,端庄慈祥。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
观音的脸部呈满月型,这是唐朝观音的审美,眉如柳叶,双目低垂。据说观音两眼睁开也是有规定的,约15度左右,睁太大或太小都不行。有两层含义:一是观音慈悲为怀,慈目视众生,她怀着一颗慈悲心来看我们世间的一切有情;二是观音她不同于我们凡人,我们只有在离她很近的时候,虔诚地仰起头,才能与她双目对视,也表示她跟我们凡人很亲近,没有距离感,你有什么烦心事都可以跟她讲,她双唇紧闭,意禺听后也绝对不会告诉第三个人。佛、菩萨、罗汉的耳朵都特别长,这是在告诫人们,平时要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
离塑像不远还有一个奇观:观音跳。传说观音在对面海中的珞迦山上修炼成佛后回到普陀山,一脚跳到了岸边的一块岩石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脚印。脚印大概有一尺五寸长,若按照身高、脚长等大致推算,观音恐怕有3.5米高了。
法雨寺是全山第二大寺。刚走进大门,迎接我们的是“弥乐佛”,他那胖胖的脸,大大的肚子,栩栩如生。“弥乐佛”两旁是四大金刚,他们神态各异、凶神恶煞。“弥乐佛”的后面是观音菩萨,她脚下踩着一只鳌。传说,那只鳌是地球的中心,鳌一不听话,地球就会出现地震。观音就把鳌踩在脚下,这样地球上才得以安宁。寺院的后面还有好多菩萨,十八罗汉、千手观音……
慧济寺是全山最高的寺院,据导游介绍,山顶距离地面约300余米,能够登到山顶的游人不多。进得山门,眼前豁然一亮;果然别有洞天,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巨岩。刀劈斧削一般。雄奇险峻,嶙峋突兀。近看它们一个个是独立的整体,远看它们又是一幅壮美的画卷,无论是悬崖峭壁上,还是深谷幽壑里,都或多或少地点缀着片片树木,如帘如藤,簇簇野草,仿佛是水墨彩在上等到宣纸上浸润渲染。
慧济寺最早时为一石亭,为明代慧通和尚创建,清乾隆58年(1793年)扩庵为寺,建圆通寺、玉黄寺、大悲寺。清光绪32年(1907),僧人德北请得《大藏经》,由文正和尚监工建造,慧济寺规模大增,与普济寺、法雨寺并称普陀山三大禅寺。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两边由阿难与迦叶侍之,大殿两厢各有10尊塑像,是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后两侧供奉千手观音木雕像。寺内还保存有御印三枚,分别为明万历年间铜印,清乾隆六年(1795)金印,嘉庆元年(1796)玉印。
普陀山是佛教圣地,拜不拜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个超然尘世的健康心态。由此看见方丈乘轿车上下班、和尚拿手机和尼姑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走累了,便坐在“千步沙”上静静地看海,静静地听海。那烟波浩淼的大海,与蓝天浑然成为一体,颜色由碧绿逐渐过渡为湛蓝,显得含蓄,是一首诗,更像一幅画。
凝望眼前的海水,仿佛是在看一块硕大的流动着的碧玉,犹如那在绿叶丛中盛开的六月雪。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的好长好长,心从来没有这么宁静过,那是一种洗涤过的,没有任何世俗杂念的宁静,一种超然出世的感觉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