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烧制工艺
(2018-10-03 09:34:43)
标签:
古代陶瓷烧制工艺 |
陶艺的制作工艺按顺序可分为原料加工、泥坯塑制
“泥做火烧,关键在窑”,烧窑成功与否是瓷器质量优劣的重要环节。烧成过程是陶瓷制造工艺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对坯体来说,所谓的烧成过程就是将成形后的生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变化,达到所要求的理化性能指标的成坯;对无釉产品即为成品,对带釉陶瓷产品来说,在热处理过程中釉层也要发生一定的物理化学变化,最终形成所需形态(通常为玻璃态),具有所要求的理化性能及所期望的装饰效果。
一、装坯与满窑
装坯与满窑是瓷坯烧成瓷器前的必要过程。把装好瓷坯的匣钵,搬到窑膛分行码好,并留出焙烧的空间,也叫火路。它是烧窑的工序之一。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把庄要精心安排好窑位,一般事前数行是粗瓷,中间是细瓷。然后由专司其责的满窑店和窑里的工人按要求操作。按照惯例柴窑有满窑点派一师一徒“扶窑”,徒工中有一名可以独立操作的人。搓窑则是一师一徒上窑。包括“扎匣屑”(用匣屑塞在各窑路间的空隙)。
1.装钵(装坯)
瓷坯成型并干燥后被运入窑,将这含水分的半成品(生坯)装入匣钵内,称为装钵或装坯。把坯体装入匣钵之前,要先在匣钵底上撒一层薄薄的石英粉或稻谷壳灰(匣钵垫渣)。以防止坯体与匣钵相熔结,一般还要在坯体下放置一块与坯底脚相适应的渣饼(垫饼),但有的坯体装入耐火度高而底部平坦的匣钵时,也有不用垫饼的,上了釉的大型坯件倾倒装入匣钵时,必须利用支架或支钉,坯件之间或坯件与匣钵墙之间必须用刨花塞紧,使坯体平稳,以防止坯体倾倒或未装平稳而发生烧成变形。装钵是装窑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按照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进行细致的装钵,则可以减少废品,提高成品率,否则由于装钵不小心将产生变形与落渣、射火、下码翘甚至钵柱倒塌等
2.装窑(満窑)
“满窑昼夜火冲天,火眼金睛看碧烟;生熟总将时候审,此中丹诀要亲传。”装窑又称满窑,就是将装有瓷坯的匣钵,按预先的设计,装进窑炉内。中国传统陶瓷生产工艺在制品装窑操作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装窑的方式根据不同的窑室结构而有不同的满窑。镇窑窑室高大,结构特殊,没有吸水孔,没有闸板,对火焰的控制主要靠匣钵柱的松紧稀密来调节,所以镇窑的满窑技巧是有讲究的,一满二关,才能烧出好瓷器,忽视那一个方面都会出问题。满窑的第一关,装窑的瓷工在生产实践中摸透了火的脾气,把满窑烧窑概括为“卡和放”的技巧。所谓“卡”就是卡住火路,不让火四处跑;“放”就是让火按照满窑设计的火路。而控制火来保证各窑位的温度与气氛达到要求的目的,就是靠满窑的匣钵的排布与匣屑装置和数量来调节的镇窑是平焰窑,窑室前高后低,窑底又无吸火孔,温度分布明显是窑顶温度高,窑底及下部低,特别是靠近窑尾的下部间谍很低,针对这种情况,装烧窑工在技术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二、封窑门
等窑装满后,接着就用碗类匣钵砌筑火床并用窑砖八块眠放在炉棚空隙处。在炉栅上放上点火用引柴,然后即可进行封窑门,窑门是用窑砖眠砌,下面留有点火孔中部留有投柴口,上部用碗类匣体镶砌两个窑眼,传说是为了纪念风火仙的,实际上烧窑时根据火焰高温颜色来可以大体掌握烧成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窑眼可用来观测窑前的温度,窑门砌好后即可点火,点火后,即可用逆性黄泥涂塑窑门,在窑门涂塑黄泥之前点火比较容易燃,这是因为从窑门砖缝隙间可以进入空气。
三、烧窑
烧窑是瓷坯烧炼成瓷器的全部过程。旧式烧窑一般一窑次为16~18小时。窑里分“烧上半夜”和“烧下半夜”两个班次进行,为便于“叫驳”(交接班),窑工要上窑住宿。柴窑由打杂叫“驳”,搓窑由火手叫“驳”。遇有烧炼时间延长,也叫“交倒驳”,但班上的人员不得下班,要和接班的人员一同完成烧窑任务。
四、窑与槎窑
柴窑是将松木锯成一尺左右的木段,再健窑户有制匣钵、装匣、满窑、烧窑、开窑等业。窑户还按燃料不同分,柴窑户、搓窑户两行,用松柴片烧窑的叫柴窑,经营柴窑的有两类,一类是烧窑、做坯两行都兼备窑户;一类是专门烧窑的所谓“烧挂脚”的窑户。燃料用松枝、茅柴,枝叶的窑叫槎窑。粗瓷如灰器、渣器除了小部分在柴窑的“余堂”内烧成外,其余都是在搓窑内烧成。烧成温度较低。
随着时代的进步,柴窑烧瓷经被视为落伍、费时、费力的烧瓷方式,然而因柴火直接在体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瓷坯色泽温润且变化多端;且木柴燃烧后的灰烬,落在作品上产生“自然落灰釉”在受火痕与背火面所产生的阴阳变化,也是电窑、瓦斯窑所不及的。落灰经高温溶融,形成自然的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五、点火与投柴
窑砌好火床后,把木刨花,破旧篾长春和干柴等按所需堆数堆在用匣钵砌结起来的火床上,再把松柴堆在上面,松柴要堆到将与投柴口手齐的高度,以免封闭窑门点火后投柴时打坏了匣钵火床,点火时细了的松柴点着,从点火口伸进窑内点燃木刨花,干篾和桦柴等使之燃烧,开徐徐从投柴口投入干柴,投柴时每次数块,以便维持燃烧速度,窑头上的通风口开着,让部分水蒸气和烘气从此通风口开着,让部分水蒸气和烟气从此通风口冒出,在一定时间以后可用耐火砖封闭此通风口。
1.投柴操作也有一定的技巧
投柴操作也有一定的技巧,我国窑工经漫长的时间摸索出了一套行而有效的经验方法。烧柴的平焰镇窑,在烧窑操作上,可分成三个“火期”。
1)缓火期
自点火烘坯起至烧还原焰止为缓火期,点火后初期每次投柴以后,投柴口不用松柴堵封,这是为了多进入二次空气,以增加窑内气体流量,防止局部温度上升过快,并稀释烟气避免水蒸气饱和,用以提高露点,
2)热火期
此期是在还原焰后期开始的,在此期要将火床空隙处所架设之耐火砖去掉,使有效面积扩大,增加空气输入量并逐渐增加投柴量,加大火床重量强度。
3)速火期
速火期窑温很高,燃烧迅速,投柴频数也必须相应增加,方足以维持窑温继续升高,以达到所需要的窑温,速火期有加快升温的意思。
六、测温与观火孔
镇窑窑顶由前往后有通风孔(窑头顶上)。左看火孔,右看火孔,后看火孔以及烟囱看火孔等,分别作通风和观测窑内温度气氛之用。
传统的镇窑测温方法是凭眼睛观测以及钩照子观测。还有在窑内前后左右上下安放测温锥,在烧成过程中观察温锥弯倒情况而确定窑内温度。
民间的吐痰入窑也是测温方法之一,但只有把桩工本人才知道吐痰入窑测温真谛,据说吐痰入窑测温法既可测定窑内温度又可测定窑内抽力,其理论依据可能是观察浓痰掉入窑内碳化速度情况及痰在窑内飘动情况等,至于烧柴窑安热测温的则不多见。
七、止火与冷却
古老的镇窑烧窑判别火候的传统惯例,是根据窑内火焰清爽如清水一样,看不见枭枭浮动和缭绕牵扯动的火焰痕迹,并且窑后面略呈白色(从烟囱看火孔看窑内火焰)匣钵底部和匣钵墙无明暗之分,则为全窑烧好的佐证,此时即可止火,有经验的把桩工向窑后看火孔内吐痰,痰掉到窑底立化白光散去,出现这种现象即可作为止火的参考标准。
冷却就是瓷器烧成熄火后,至少要冷却24小时,行话称之为“歇火”。止火后一小时,可将临时火床的碗类匣钵从窑门点火孔处钓出,两小时以后再拆去投柴口以上窑门的砖,使之自然冷却。
八、开窑
开窑就是将成瓷从窑内取出。镇窑是一种适于快速烧成和快速冷却的窑这样保证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镇窑烧窑分上半夜、下半夜、日窑三个班,上半夜班由加表工负责,完成还原焰烧成阶段,要求烧好还原焰,全窑制品均呈白里泛青,关键技术是使还原气氛拉到窑所装制品需要达到的烧成极限温度,要求窑内保持弱还原焰并进行高温保温,均衡全窑温度,保证全窑制品烧熟烧好。约经大约在止火24小时后即可拆去整个窑门,即可进行出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