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修与苏舜钦的书法情缘及其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

(2019-04-08 17:04:47)
标签:

文化

分类: 蒋吉华书画言论

 

 

欧阳修与苏舜钦的书法情缘

及其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

 

蒋吉华

 

书法发展到晋代,已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书法的技艺同书法家的意趣紧密相连,书法带上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从此,历史上便出现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著名观点。

宋统一了五代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宋王朝从建立到结束,一直处于外族的威胁之下,对外战争屡遭失败,朝廷派系之争不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深。宋代的文人雅士受这种形势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上缺乏唐人的豪情。他们从“兼济天下”退到了“独善其身”,注重用艺术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在书法艺术上也是如此。在客观上,当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代替了抄书,使人们的审美观念从讲求规矩工整转移到了追求笔墨意趣上,欧阳修、苏舜钦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俩志同道合,在书法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并结下了深厚情谊。

欧阳修与苏舜钦的书法情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欧阳修与苏舜钦都有殷殷报国之志

欧阳修(公元10078月-10729月),字永叔,号醉翁,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欧阳修为北宋朝廷及整个文学史做出了突出贡献。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他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

欧阳修对大名鼎鼎的包拯也进行过弹劾,这“一荐一弹”,尤能说明他待人既彰显其优长,亦批评其缺失的坦诚作风。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比欧阳修小一岁的苏舜钦,是一个耿介率真、嫉恶如仇的侠客,是一个位卑不忘忧国的豪士。

苏舜钦(公元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广福镇),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但未赴任就病故了。

苏舜钦也是一个重义爱国之士,步入官场就数次上书言事,纵论时政,得到了改革派领袖范仲淹的赏识,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宰相杜衍也重其才,将女儿嫁给了他。苏舜钦在政治上属于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而且有些主张比范仲淹还激进一些。

他坚持为民请愿、为君分忧、为文布道、为国效力,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参别人不敢参的人,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在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北宋,在文人才子灿似星河的北宋,他树立了正直敢言、光明磊落、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受到了同僚的敬重、后世的景仰。

欧阳修评价他:“君状貌魁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

二、欧阳修与苏舜钦都是饱学之士、文坛领袖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欧阳修重视韩愈诗歌的特点,并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坚持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并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为指导思想创作诗歌。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的巨大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和抒情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写景抒情,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

再看苏舜钦,他是一个终生建言明志的诗人。

苏舜钦的长辈都是官员,又大多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学业精进、才气非凡,“一时豪俊多从之游”,他是当时京城青少年豪俊的领袖。

苏舜钦青年时期,就以文章知名。他不受当时浮艳文风的束缚,致力于古文和诗歌的写作,在诗文革新方面,对同时的许多作家有过积极影响。《石曼卿诗集叙》评价苏舜钦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原于古,致于用”,强调继承儒家文艺思想中的现实精神,文学要反映现实。

苏舜钦的文学创作,以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在前期,其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联系。许多上皇帝书和上执政大臣书,打破了骈四俪六的束缚,文笔犀利,议论激烈,抨击弊政,要求改革,具有战斗性。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评他的诗"笔力豪隽""超迈横绝"。《宋史苏舜钦传》也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

苏舜钦后期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作,风格幽独闲放。

苏舜钦为革新宋初诗风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前进道路。更是宋诗独特气质形成前所显露出的一缕曙光。

三、欧阳修与苏舜钦的书法情缘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评价:“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所谓“书如其人”。醉翁犹喜论古今书,书论有《论南北朝书》、《论仙篆》、《六一题跋》、《集古录跋尾》等。

欧阳修首先提倡书法不能专仿古人,贵在自成一家,他在《笔说》中提出:“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

欧阳修的书法成就不在于创作实践方面,而主要体现在理论建树上,他的书学观点散见在众多文集中。其中,《集古录》比较集中地记述了他对书法诸多问题的分析和总结。《集古录》共10卷,今尚可见跋尾400余篇,是目前所存金石碑帖著录书籍中最早的一部。

欧阳修面对宋初当时书坛的衰弱和怯懦,表现出文坛领袖应有的责任。他在《集古录》中说道:“圣宋兴百余年间,雄文硕学之士相继不绝,文章之盛,遂追三代之隆。独字书之法寂寞不振,未能比踪唐室,余每以为恨。”又云:“余每得唐人书,未尝不叹今人之废学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悲慨之声,伴随着他政治地位的提高和文坛权威的确立,具有宋代书法振兴的强大号召力。他针对唐人书法普遍严谨有序的特点,强调书法的抒情功能,提出了“或妍或丑”的审美判断,认为“意态无穷”应放在书法审美的最重要位置,并大力提倡“学书为乐”、“学书消日”、学书要“不害性情”的个性化观点,打破了晋唐以来书法中和平正、重视形式统一和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使书法进一步摆脱和淡化了儒家宣扬的济世功能。

欧阳修与苏舜钦志同道合,是亲密朋友。

苏舜钦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和其兄苏舜元(字才翁)的书法非常著名。《宋史·苏舜钦传》云:“(舜钦)善草书,每酒酣落笔,争为人所传。”他的书法当时就为人们所喜爱。宋代书法理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对从唐中期到北宋中期的书法家作了品评,苏舜钦的书法被评为妙品,宋代仅有少数几个人被评为妙品。

我们现在见到的怀素《自叙帖》的墨迹本,在流传过程中有损坏,缺失了第一页前六行。苏舜钦收藏后补写上了,极似怀素原作。

苏舜钦擅写草书,被称为草圣。明王世贞在《弇州山人题跋》言:“山谷与公先后具服膺素师。”“公”即为苏舜钦。就是说怀素的教导铭记在心,衷心信奉。可见,苏舜钦的草书,多得法于怀素。

苏舜钦的书法很注重用笔,他曾总结用笔之法为“草书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宽、掌平、虚腕法,圆转则飘纵之体自绝出耳”。此法合理地协调了纸、笔和腕的关系,在宋代是比较先进的用笔法,至今对写好草书仍有启示作用。难怪欧阳修在《苏子美、蔡君谟书》发出感叹:“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还说自己就是一直学到老,也还是赶不上好友的水平。刘克庄在《后村题跋》云:“二苏草圣,独步当朝。”

欧阳修和苏舜钦二人一生辗转各地做官,相遇的机会并不多,偶尔一次聚会常常令欧阳修欣喜异常。苏舜钦在《和韩三竭欧阳九之作》诗中写道“城南访永叔(欧阳修),共可豁蒙蔽。永叔闻我来,解榻颜色喜。殷勤排清樽,甘酸饤果饵。图书堆满床,措论极根柢。伊余昏迷中,忽若出梦寐。”可见,他俩情谊之深。

欧阳修不但对苏舜钦的书法创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而且对他的书学思想也非常推崇。

他经常与苏舜钦就笔法,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论学书为乐、论笔法等方面。

由于苏舜钦没有留下系统的书论著作,论书的言论大都借欧阳修的著作保留下来。例如,欧阳修在《试笔〈计三十条〉》中有以下记载:

【苏子美论书】

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独以为不然,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盖方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用笔之法】

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因知万事皆有法,杨子云断木为棋、刓革为鞠,亦皆有法,岂正得此也?

由是观之,欧阳修曾经从苏舜钦“用笔之说”中得到启发,仔细揣摩并付诸实践后“斜正之间便分工拙”。

欧阳修的“学书为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考察起源,欧阳修的论述是以复述苏舜钦的观点引申而来的。

欧阳修、苏舜钦二人在天圣七年(1029)相识于京师之后,他们就相互景仰,友谊终其一生。

可惜苏舜钦在政治上屡招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击,于庆历八年郁郁而终,年仅41岁。苏舜钦去世以后,欧阳修因此感叹无人可与讨论笔法。诚然,当时书坛能达到苏舜钦书法理论及实践高度的书家确实不多,难怪欧阳修如此惋惜。

欧阳修在《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中云:“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

知己的英年早逝,欧阳修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在《与章伯镇书》()中写道:“某自闻子美之亡,使人无复生意。交朋沦落殆尽,存者不老既病,不然困于世路,愁人愁人!就中子美尤甚,哀哉!祭文读之,重增其悲耳。” 

鲜为人知的是,滕子京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还想请他一并代劳书写“记文”。而范仲淹却请文坛大哥欧阳修书写。但欧阳修首先想到了还在落难的朋友,便雪中送炭,向范仲淹推荐了苏舜钦。于是,范仲淹立即就给苏舜钦写信请求帮忙。苏舜钦毫不客气地答应了。滕子京收到舜钦的手迹,逢人便述苏子美书法果然不同凡响。

苏舜钦的书名在当时的北宋书坛已经是声震朝野,在其去世后仍然被后世奉为圭臬,把他称为“草圣”。

在欧阳修之后,苏轼、黄庭坚等人也沿袭欧阳修的评价,并进一步助推,在中国书法史上成就了苏舜钦光辉灿烂的形象,从而影响着后世书坛。

四、欧阳修与苏舜钦的书法情缘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欧阳修和苏舜钦的书法成就历来被其诗文和政治的影响所淹没。

但是,他俩的书法影响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尤其是对宋“尚意”书风的兴起影响极大。他们的技法影响着宋代书家的取法倾向;其书学思想也改变着宋代书风的审美倾向。

欧阳修编撰的《集古录》推动了宋代书法的发展。他是苏舜钦的至交好友,两人的交往在各自的诗中均有记载。欧阳修是宋代的文豪大家,其影响范围很广,他不仅广泛的传播了苏舜钦“学书为人生一乐事”的书学思想,还进一步促进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

何谓“尚意”?“意”就是内心感受和丰富联想。“尚意”注重作者的主观情感,追求创作心态的自由。就是崇尚书法的意境、意趣,表现书法家与众不同的个性雅趣。概言之“师法前人,创新意蕴”。

欧阳修常言“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然患少暇,岂于乐处常不足耶。”由此可看出欧阳修也强调学书乃是一乐事,不计好恶,随心所欲,抒发性情。这些都与苏舜钦的书学思想如出一辙,可以说欧阳修的“学书静中至乐说”源于苏舜钦的书学思想。欧阳修从苏舜钦的用笔之法中得到启示,深刻领会到苏言的妙处,并付诸于实践,晚年得一感触:“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得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足有余。”从苏舜钦、欧阳修的这些书学思想中都可以看到宋代书学思想变革的信息,他们开始脱离“唐尚法”的桎梏,把书法作为“遣日”之乐,不计工拙,任性自由的抒发内心感受,不劳他人好恶,开始把书法作为一种文人墨戏,相互雅玩。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作品,虽为楷书,但每一笔画都率意自然,不像柳体那样生硬、规矩,也没有颜体的丰腴、厚重。可见欧阳修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有着继往开来的贡献。

苏舜钦的书法及其“学书为人生一乐事”、“以心为本”的抒发性情的书学思想,都显现出宋“尚意”书风的征兆。欧阳修、“宋四家”等书家都继承或借鉴了他的书学思想,应该说,他是宋“尚意”书风的启蒙者。

欧阳修、苏舜钦的上述书学思想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为尚意书风高潮的到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苏轼等文豪只不过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完善和发扬。

(原载2019-1-9《书法导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