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了几位投资高手的微博交流,想了许多。首先来看看这几位高手的微博:
水晶苍蝇拍:看《好声音商业模式》里一个趣事:当初节目冠名权还无着落,某国际大企业下的商业评估团队一通精心计算后觉得节目没戏放弃,而加多宝一顿饭的功夫就敲定了合作。后面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想起霍华德的一句异曲同工的话:庞大的风控团队和复杂模型的结果,却往往还不如一个成熟投资者的主观判断。
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有道理,只是现实中成熟的投资者太少,所以不得不倚仗风控。
彼得林奇式投资人:完全同意!风控团队是作不出卓越的投资决策的 。
马
可晨:在各种分析、推理、总结中,提升自己对身边事务的敏感和推理,真的大事面前相信自己心底的直觉和跃动,加上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聪明人、能人那么多,能完完整整推出来成功的事情也许早没啥机会了。
守财者俱乐部
:一人说了算,有可能达到超过100分的效果,但硬币的另一面,有可能低于及格分。一小撮人说了算,能让分数维持在60-90分之间。两种方式都有利有弊,结合使用为妙!
望海观澜:调查与决策·~~~~孰轻孰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董应群-一比多:
大成功属于敏锐眼光,小成功属于系统分析!//@黄溪麦地://@张哲Osman:庞大专业团队往往不如一个成熟者的主观判断,确实如此。老大们还是要保持士兵文化,不能长期远离战场失去当年自己拼杀出来的战场感觉和判断力。
等等高手的跟帖,反复看了几次。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评价应该说是 高水平的。对于大的资产管理确实需要风险控制部门,建立这种部门,不是积极的经营活动所致,而完全是邱语:“只是现实中成熟的投资者太少,所以不得不倚仗风控”。
我们都在字字拜读大师的书籍和文章,几乎没有看见大师们提倡组建“风险控制”部门。而是不停聆听大师们说,让投资者提高投资洞察力!投资是艺术,对于独立的投资人,不把精力用在提升投资洞察力上,而用力在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上来,等于把绘画程序化,最后培养出许多画匠,能创作出来好的创作画吗?但可以批发出来商品画(行画)!
投资人洞察力的提高的过程,就是在提高投资成功率,就是风险控制的过程。当然,这里不是反对独立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在我看来独立投资人的风险控制,应该在以下三面:(1)不负债投资。(2)3-5年闲钱。(3)适当组合。(4)最重要的风险控制是对于投资标的深层次的把握!
对于股票投资人的投资洞察力的力道提高,一定来自于现实经济活动中,而非来自于股票市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