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开始,银行股就开始走下坡路,一路下来,PB从近3倍跌倒现在的破净(在A股,现在已经一半的银行股破净),几家优质的银行:民生、兴业、宁波等也在其中。
管理层眼里的“蓝筹”,私募眼里的百业之母“被严重低估”,等等。越来越烂、越来越迷茫,何时是尽头?估值还有普吗?
在一位私募名人的引导下,许许多多的价值投资者,几乎都被银行的慢长阴跌摧残和灭亡。这位私募名人最近说:“我能预测3年的业绩,我们没有能预测到越来越低迷的市盈率”。与此同时,国外做空机构还在疯狂杀戮我们的银行。
其他的废话都不说了,银行的“鬼”已经开始敲门了,看看一位研究员最近的分析:海通证券分析师戴志锋明确指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出现转弱苗头,且减弱趋势会持续。“首先,不良净生成率有所上升,这是由于有些银行上半年加大核销力度所致;其次,逾期贷款比不良上升快,大型银行逾期比例从年初1.1%上升至1.28%,股份制银行从年初的0.86%上升至1.13%。虽然逾期贷款不是衡量资产不良最可靠的标准,银行催收力度和借款人还款行为变化都会影响其趋势和数值,但90天以上的逾期比例也在上升——大型银行90天以上逾期比例从年初的0.67%上升至0.71%,股份制银行从年初的0.45%上升至0.57%。90天以上的逾期比例上升,进一步确认资产转弱的趋势。”戴志锋还指出,对某些地区和行业的调研来看,实际情况比银行公布的要严重,趋势不容乐观。
银行的“鬼”已经开始敲门了,还会进来吗?进来了还会闹事吗?投资人,是顽强的死守、再来个“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形式上的巴菲特、还是离开?
让我们回到所谓的估值,现在我们的银行究竟值多少钱?对于企业的估值的三大条件:成长性、资本再需求和负债,最重要的就是成长性。未来5-10年,银行的规模式发展随经济转型的影响从而增长速度会下降;其二.利率市场化的展开,银行的利差收益也逐步缩小;其三.土地的泡沫带来的呆坏账也逐步体现。可以初步分析,未来5-10年,对于人到中年的银行,净利润增长率可能只有个位数了,甚至一些年份会是负增长,这就是银行的成长性的预期。银行要再次让人到中年的活力机体转变成为青年或壮年,需要改革的成功,主要的出路在混业经营,这牵连方方面面的体制改革,这很难也很花时间,需要多少年?给7年都是激进的观点。
有了上面5-7年甚至更长时期,银行成长性的分析,我们就很容易给出银行的估值方法,现在的PE、PB、DCF、自由现金流折现等等,都不实际。其原因是人们对企业未来没有成长预期后,只能回到价值投资的核心尺度来----5或10年期国债收益上来,就是超越5-8%的年收益率,同时这个收益要真正到手的年度分红,而非银行每年的盈利数,这里面有强制分红的部分、也有企业留成的部分,总之老百姓只有看见,实际到手的年度收益比国债收益高,才是投资人的投资前提。投资人会说:你都不成长了,留着利润干什么?发奖金吗?
对于国有银行,这个问题的担心更为严重,近来几大国有银行很快又要加薪了。
常用几个估值的方法的应用,有个很通俗的比喻,虽然不很严谨:PEG和市销率可以用在企业成长的早期和种子期、PE和DCF可以用在企业的成长后期或平稳期、年度收益就是给人到中年和老年的估值方法,没有未来,只有一身病,做一次付一次钱。
这样一来,我们很清楚应该在何时投资银行股了。现在银行股已经烂了3年了,再烂7年,可能都是保守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