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蔓延的语言障碍——对
(2009-12-14 20:08:13)
标签:
语言口才假大空流行语余秋雨 |
分类: 见谁说谁 |
中国人的口才普遍不好,无论是位高财大的权贵,还是能够写出无数华丽篇章的诸多作家,如果真让他们用嘴巴来表达,往往是语言干涩,甚至是磕磕碰碰、连滚带爬的结束演说行程。
许多人喜欢操流行语,一个精彩的语词出来,经常是一夜间风行全国,也就如很多人照相总是喜欢对着镜头用手指比划不尽的叉叉,晃得人眼睛发疼。
过去领导讲话发不完的“啊、啊”,现在已经减少。我有点开始不好忍受的是,不少年轻人的语言交流中,忽然有了“对、对”的下意识重复,如果一问一答的交替不幸没有被某一方接上,另一方频频跟上的“对”就像是急不可待的自我肯定,滑稽中透出点怪异,自然还有表达踏空的尴尬。
非常可惜的是,我所遇到的喜欢说“对”的年轻人中,大多还是干着依赖语言的工作,如公关、广告、策划、销售之类,让人感到语言前景的暗淡。
喜欢操流行语者估计缺乏个性表达的能力和追求,追逐流行大约是不想显出落伍。
至于官员语汇的假大空,那与思想的被剥夺有关,与对责任的回避相联系。表达只是一个工具,倘若没有思想作支撑,没有对责任的主动承担,再好的演说口才也难以吐出令人叹服的词句。此同作文。
几乎属于强迫式跟出“对”的人,也可视作能供表达思想的窘迫。“对”所具有的“无条件赞同”,又是个保险的习惯回应。
据说在发明了文字的国家,普遍倚重“文”而不倡导“言”,这其中包含了用文字拉开口语距离的用意,始自权力者的主动引导。文字因此更能体现权力的意图,被树以高贵的形象。许多年来我们就普遍鄙视“油嘴滑舌”、巧言令色的这类人物形象,而能写字出书则显得相当高雅。
读文章实际上是一个单向交流,是“学习”,属于被“传达”和“贯彻”,阅读者无法争辩,也就更加方便一些荒谬的东西被强加。
而嘴巴说则大多有具体的接受对象,你一言我一语就容易被引起,形似争辩,谁能掌控权力就变得不定。好听的说法也叫“对话”,让人还能想起早些年启动“对话”时,实际上是国家已经到了需要面对一些相当严重的问题,有点被逼无奈。
当然文字也能实现争辩,但还是不能完全同时空交叉进行,一篇一篇的文章往来,必然已经深思熟虑,看上去还是象自说自话。虽然说现在互联网已经实现了文字的快速碰撞,但对于拒绝交流的人来说,仍然无恙。譬如余秋雨、郑彦英之类,当人们对其博客恶评如潮时,他们只用把评论功能一关即可。那要真是面对面的论战,估计就会难堪,说不定性急的一方还会动起手来。而从人数比来看,自然是余、郑二位要被重伤住院。
所以,表达能力的全社会提高,首先要实现表达的自由和畅通,要有对批评的鼓励和习惯。
与口头表达的单调相对应,这年头颇具个性的“雷人”表达也急剧增多,以领导为甚,只是除了招骂并无推广价值。说出“雷人”话语其实还是不善表达的一种,同样来自对表达的压制。
自己博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