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以明道

(2023-08-25 06:41:37)
标签:

话以明道

侯爱兵

话以明道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38

柳宗元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道假辞而明。”言论是用来“明道”的,道要借助文辞才能阐明。这就要求我们说话要做到“言以载道”“话以明道”。

明其是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赵宝煦毕业于西南联大政治学系。谈到学生教育,他说:“对学生不能要求一律。在联大,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不是所有人都是高才生。有的学生到滇缅路去‘跑单帮’、做生意,靠别人的笔记应付考试。这种人当然念不出书来,可是你不可能指望人人都成才。在北大,我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开红花。不开红花,你在这里当绿叶子也好。光红花也不行,得有绿叶子,你就是配一点草也可以。我不能要求人人都一样,可是你在这里不能是虫子。你如果是虫子,就会老在这里咬叶子、咬花。我绝对不要。”

我们常说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赵教授善于“求是”,能够找出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人和人终究是不同的,就算上同样的大学,还是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结果。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强求一律。赵教授的教育之道,发乎自然之理,皆是妙言要道。

明其本

著名晶体学家范海福在与青年学子进行“科研杂谈”时说:“什么叫懂?懂与不懂中间有好多个层次。比如,你听一个学术报告,听完后没觉得需要提什么问题,那不就懂了吗?但也有可能是你还没懂到能提出问题的程度,所以很可能就是什么都没听懂。如果能复述,说明多少懂一点;要是会用,则又进了一步;要是能从中举一反三,那就懂得更深了。那是不是就掌握得很透了呢?还不是。一个课题的研究方向,起码应该懂得它的历史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现状到了什么程度,问题在哪里,发展的动向,并预见它的前景。到这种水平的话,才算比较清楚,才能达到找科研题目的水平,懂不透就达不到这个阶段。搞科研是探索未知的领域,研究谁都不知道的领域,需要最认真严谨和最不满足的态度,所以不要轻易说‘我懂了’。”

西汉经学家刘向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范海福深知一知半解的“懂”不是真的懂,“懂透了”才算懂。“懂透了”就是要明白原委,从历史到现状,从动向到前景,其间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范海福在此条分缕析、阐幽抉微,就是要为大家“明其本”,让同学们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轻言“懂”字的道理。

明其根

赵梓森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电信学校当老师,后来成为“中国光纤之父”“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在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上,有位学习成绩一直排在他前面的同学惊讶于赵梓森的成就,赵梓森说:“我不是高智商的学霸,更不是考第一名的人。当时跟我一起分配来的大学生,很多觉得在中专教书很容易,平时都在打牌、下象棋。但我在思考,国家需要大建设,你只要有本事,就一定有事情可做,有大事可做。所以那时候我天天学习,一学就是几个小时,把研究生课程学了,把日语、英语、俄语都补上了。你学4年大学有什么用啊?我是40年天天都在学。”

万物之源,皆由根生。赵梓森善抓根本,追根溯源,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化为一个“4年和40年”的故事,两个数字的鲜明对比,说明了凡是能够有所成就的人,绝不会只靠某段时间来学习,而是要用一生去钻研。即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在极低的起点下,只要努力拼搏、持之以恒,必能实现逆袭赶超。赵梓森的成功之道,究其根无非“终身学习”四字也。

话以明道,明其是、明其本、明其根,道破人间至理,道破世间大道。他们不愧为得道真人、明道高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短的道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