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非
(2023-07-11 07:54:09)
标签:
自以为非侯爱兵 |
自以为非
侯爱兵
发于《做人与处世》2023年第12期
“自以为是”和“自以为非”一字之差,意义迥异。很多成功者从不“自以为是”,而是勇于“自以为非”。
作家柳青写过一部近10万字的作品,因为自己不满意,最后亲手烧掉了这部作品;画家吴冠中在艺术追求上始终坚持高标准,对自己稍有瑕疵的作品常付之一炬,其中一次就烧了200多张。他说:“要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柳青、吴冠中的这种自我否定精神,是他们在文学和绘画上达到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尔集团的创始人张瑞敏,当年一接手海尔,就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此后,从“砸冰箱”到“砸组织”,张瑞敏带领海尔创新创业30多年,经历了5次大的转型。如今的海尔已经不单纯是家电企业,而是创客企业,人人都是创客,人人都是CEO。海尔从当年一个濒临倒闭、资不抵债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发展成为物联网时代世界引领的生态型企业,其成功经验一直被很多企业引以为宝典,争相学习效仿。张瑞敏说:“企业如人,人会犯错误,企业也会,有些错误犯不起,因为会没命,所以,为了避免灾难,就必须战战兢兢,‘自以为非’,‘自以为是’是大敌。我们一直践行‘自以为非’的理念,主动求变、主动进行自我革命、自我颠覆。”
于起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测量技术专家。37岁时,他从德国不来梅大学精密光测专业毕业,回国后担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学院教授。当时,我国的光测技术还停留在胶片记录、人工判读的阶段。先进的光测技术,成为于起峰研究的方向。经过千辛万苦,于起峰终于成功研制出数字光测胶片判读分析系统。鉴定验收方认为,这是一套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光测装备。然而,于起峰自己却坦承这套采用胶片记录的系统存在处理周期长、成像质量欠佳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他进一步提出了直接生成数字图像的设想。很多人感到不解,刚研制成功胶片判读系统,就鼓动大家甩掉胶片,这不是在砸自己的饭碗吗?于起峰说:“搞科研就是要敢砸自己的饭碗,如果大家都端着老饭碗不放,科学就永远得不到进步。”凭着这种“自以为非”的气魄,他带领团队攻克难关,使靶场光测装备的测量方法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从手工到自动、从三维测量到六维测量的飞跃,实现了40年来我国靶场判读系统的重大变革。
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研制的急性白血病救命药治愈率高达95%以上,这一成就使他获得国际癌症大奖“凯特琳医学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殊荣。当人们称他为“药神”“癌症诱导分化之父”时,他却说:“白血病有20多种,我的方法只能治疗一种急性白血病,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每天都有急性白血病病人死去,我非常难过,觉得我们努力了几十年只解决了一种急性白血病。”有的人恨不得说自己的药能“包治百病”,而王振义却不掩其短,勇于“自以为非”,大谈自己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尽显他对科学的虔诚、实事求是的精神。王振义在90岁时主动辞去最后一个具体职务——博导,他说:“一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写道,发现一种新的维甲酸对急性白血病有诱导分化作用。这受到医院的重视,但此后重复实验却得不到文章里的数据。我反复判断是哪儿出错了,但都找不出原因。后来血研所的所长告诉我,是两个基因拼接错了。我觉得,分子生物学的东西我完全不懂,我不能再去教别人了。”这种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自以为非”是一种永不自满、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是一种谦卑自牧、劳谦虚己的品格。人越是成功越不能自以为是,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越要“自以为非”。自以为是的态度,往往会造成“积非成是”,既自欺又欺人,后患无穷。只有多一些“自以为非”的智慧,保持“自以为非”的姿态,人生才会有更大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