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章
(2023-06-26 08:06:34)
标签:
细微之处见真章侯爱兵 |
细微之处见真章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3年12期
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最能打动人心的不是一个人的才高八斗,也不是一个人的富可敌国,而是一个人待人接物时举手投足间的细微之处。
资深出版人府建明年轻时担任《佛教大辞典》责任编辑,与主编任继愈相识。有一天下午,任继愈来到府建明在北京临时住宿的地方,看着床上比较单薄的被子,关心地说:“北京这时还没有供暖,晚上会比较冷吧。”府建明说:“反正我还年轻,多穿点就能对付。”任继愈轻轻点点头,然后温和地问:“你对当编辑有什么感想?”府建明坦率地说:“开始不太适应,现在适应了,但有点不甘心。”任继愈开导说:“编辑工作其实很重要,孔老夫子就是编辑的鼻祖,许多学问家都做过编辑工作。”任继愈还和府建明聊了不少有关学术和文化的事。到了第二天,任继愈让人送来一只取暖器,供府建明晚上看稿时用。府建明说:“我没想到,任先生原来竟是如此细心。”
生活中要善于细心发现,罗曼·罗兰说:“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任继愈肯纡尊降贵,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亲自看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编辑。他不仅能“身入”,更能“心至”。听到府建明对当编辑的“不甘心”,他能给予开导和鼓励;看到被子单薄,他能送来取暖器。如此细心地照拂人,非有一颗恤人之心不可!
杜祥琬院士花甲之年从核物理转向强激光,开始了他“最难、最焦虑”的一段研究历程。老科学家王淦昌对他说:“60岁的人是可以从头开始干的!”这句话是王淦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写照,也是对后辈的鼓励。有一个星期六早上,杜祥琬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是王淦昌打来的,王老深有感情地说:“你们也都不小了,要注意身体。好几个同志都对我说,你干得太累了,要劳逸结合,当心身体。”王老还请杜祥琬夫人接电话,嘱咐她要照顾好杜祥琬的生活。杜祥琬说:“听了这几句话,一股热流顿时通过我的全身,比我年长30岁的王老,还不忘关怀后辈的健康,这是多么感人的真挚情谊啊!”
人生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注重细节的人,会更加懂得顾全他人。《道德经》中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90岁的王淦昌还一直关心着比他小30岁的后辈,一个主动叮嘱注意身体的热络电话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高度,是对人至诚的善良。细微之处见真章,老科学家身上不仅有着深厚的科学功底,还有崇高的品德和热忱。
有一次,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章培恒去拜访自己的导师蒋天枢。躺在病床上的蒋先生年事已高又双目失明,学生来看他,未能招呼就座。于是,章培恒就一直站着跟他聊天。聊了两小时后,蒋夫人回来了,见章培恒站着跟蒋天枢聊天,就说:“天枢啊,你怎么让人家站着跟你说话?也不招呼客人坐下。”这时蒋天枢才幡然醒悟,惊讶地说:“怎么?培恒,这么长时间你竟然一直站着?”章培恒说:“我没关系的,您千万别自责!”看起来似有点机械刻板,但由此小事可看出章培恒为人处世的实在诚恳以及内心对师长的敬畏。
理学大家朱熹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章培恒之所以要长时间站着跟恩师聊天,是因为尊师重道已深入他的骨髓,哪怕在暗处,也要毕恭毕敬,遵从礼数,在没有得到让座的情况下绝不随便坐下来。“品现于事,心藏于身”,从他遇事的反应和处理中,足见他真实的品格素养、尊师风范。
朱自清说:“细节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细节容易被人忽视,也正因为如此,细节之处展现出来的美好不是人刻意做出来的,来自一个人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修养。修养提升到一定的境界,点滴之处皆动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