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处世》2022年第19期:吃了30年食堂的院士
(2022-11-03 08:09:00)
标签:
吃了30年食堂的院士侯爱兵 |
吃了30年食堂的院士
侯爱兵
发于《做人与处世》2022年第19期
杨叔子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曾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他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工作狂”。
为了节约时间,杨叔子从1956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结婚,到有女儿,全家人吃了30年的食堂,直到女儿1986年结婚后才有了改变。杨叔子的的夫人徐辉碧是无机化学家,在硒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方面亦是成就卓著。夫妇俩虽然工作领域不同,各有专攻,但在对待工作与生活的观念上却高度契合。杨夫人说:“杨叔子的生活十分简朴,我们跟着他一起吃了30年学校食堂。我十分理解他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因为我和杨叔子有共同的想法、共同的理想。我们都愿意把时间集中在学习和工作上,生活上尽量少占用时间,所以我们选择到食堂去吃饭。因为自己做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我们觉得不如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习和工作上。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很苦、很单调,但是我们却乐在其中。”
杨叔子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坚持7点50分必到办公室,晚上到11时都不愿休息,常常要夫人强迫才就寝。有人说,以一般人的工作时间来计算,杨叔子或许已活了一两百岁。杨叔子惜时如金,敬时爱日,的确促进了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他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国际难题,直到今天,这项技术在国际仍处于先进水平;他还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0多项。在育人方面,是桃李满天下。
时间的投入是成功的必备素质,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必须比常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杨叔子说:“人生在勤,贵在执着,贵在坚持。与其明天被动的被动,不如今天主动的被动,今天主动的被动,就一定会转化为明天的主动。”
杨叔子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虽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却激励了很多人,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