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材善用
(2022-10-19 08:22:07)
标签:
知材善用侯爱兵 |
知材善用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2年10期
众所周知,材料是演讲的基本要素,做好演讲既要善于积累各类素材,更要“知材善用”。只有把最合适、最贴切的材料运用到演讲中,切题合文,才能使演讲显得精要精当。
熟稔其事,达到切中肯綮
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成为内心强大的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即使身处狂风骤雨之中,也能让自己冷静下来,从而有效地思考和决策。管理情绪,并非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给予情绪以出口,获得内心的平静。已故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是我一生的楷模,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就是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在当时这项设计遭到了几乎所有法国人的反对,不仅方案受到重重阻挠,设计被冷嘲热讽,连贝聿铭本人也遭到许多攻击与羞辱,当他走在巴黎的大街上,有人朝着他吐痰,但是,他的助手曾这样评价贝聿铭,“他总是很冷静,脸上挂着迷人的微笑”。如今,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已成为最令法国人为之骄傲的建筑,贝聿铭胜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让人家去说吧,时间会证明一切。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每当遇到灾难与困境,你一定要坚毅不屈,想想贝聿铭的微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校长徐扬生教授的演讲)
熟悉素材是运用素材的前提。只有全面、精准地掌握素材,了解其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详细信息,才能让素材成为演讲时的有效信息和例证。徐扬生教授熟稔贝聿铭的“过人之处”,所以他在忠告学子“宠辱不惊,宁静致远”时,运用“贝聿铭的微笑”这个材料,可谓切中肯綮,特别有说服力,让人在漫漫人生路上,始终微笑着前行。
洞晓其理,达到思想契合
读博和探险一样,有艰难也有新奇,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来自论文。一个选题不知道有多少价值可以挖掘,以自己的能力又能完成什么样子,期刊是否能发出来,心里并没有底。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克服困难,期待惊喜。说到这儿,想起热播剧《功勋》中的《无名英雄于敏》篇。在攻坚阶段,雷佳音饰演的于敏有一场精彩的内心戏,他说:“什么叫快,什么叫慢?步子迈得不扎实,你跑得再快,你走得不稳,你只会摔跟头!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哪怕走得慢一点,但踩在地上的每一步,它都是稳的,都是稳的!”激流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四年的积攒,也为往后的工作铺垫了道路,希望与大家共勉前行。(华东师大中文系博士毕业生周阳的演讲)
所谓洞晓其理,就是深刻理解素材背后所蕴含的人情事理。只有将素材与演讲的观点、思想、情感高度契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其精髓。周阳感悟读博不易,深感自己的论文打磨之旅与于敏的氢弹理论研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联,所以他能引用电视剧中于敏的一段话,为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做了最好的注解,也提升了演讲的高度和深度。
深谙其用,达到共情共鸣
在时代的洪流中,竞争不可避免,但是比战胜对手更重要的是挑战自我。谷爱凌一战封神的1620转体,羽生结弦执意冲击4A,让我们感受到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的震撼。谷爱凌说:“在恐惧面前,我永远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这份“无可救药”的浪漫就是一份大胆的尝试、执着的热爱与高度的专注。羽生结弦也在赛后说道:“我为它努力了,这是我会珍视一辈子的经历。”无论结果怎样,他们都完美地划亮了体育精神的高光。人生成长的平台也是一个“大跳台”和“滑冰场”,我们是否能在属于我们的这一站,滑出我们的“天花板”?这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以不断尝试、勇于挑战来突破自己的瓶颈,迎来属于我们的历史时刻。(长沙市长郡中学校长翁光龙的演讲)
素材的作用在于以事说理、缘事明情,阐述什么情理,就要选用与之相匹配的素材。翁光龙校长要给大家讲“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比战胜对手更重要”,所以选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谷爱凌、羽生结弦等年轻运动员的故事,选材用材既抓住了热点,又足够典型,既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解读出别具一格的教育深意,引人产生共情共鸣,明理笃信践行。
演讲素材何其多,贵在知材善用。只有素材指向明确,与论点相得益彰,才能发挥素材的最大效能,成就一篇好演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