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责非丈夫
(2022-08-26 11:19:07)
标签:
逃责非丈夫侯爱兵 |
逃责非丈夫
侯爱兵
1944年9月,叶铭汉考入西南联大土木系。年底,在学校召开的抗战从军动员大会上,梅贻琦校长致辞说:“假使现在不从军,则20年后将会感到空虚。”冯友兰教授讲道:“过去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对拼的时代、艰苦的时期,已经由我们老百姓去担当了,际今最后关头而又有新武器、新式装备可供应之时,知识青年应避免其应负之责任吗?”闻一多教授讲道:“现在抗战已至最艰苦的阶段,知识青年此时深应自动放弃不当兵的‘特权’,而在抗战最后阶段更应负起责任。许多人谈民主,若自己本身去负责任、尽义务,那才真正有资格谈民主,而知识青年军也就是真正民主的队伍。”许多同学被他们的演讲打动,只有19岁的大一新生叶铭汉也动了心,觉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救国就应去从军,去打日本鬼子。
1945年1月,叶铭汉经过体检合格后,应征入伍,被编入第207师炮兵营。很快,他们从昆明乘坐没有座椅的运输机,一路向西,飞越连绵起伏的雪山,到达印度汀江。其实,他们这一路飞越的就是著名的“驼峰航线”。这条航线经过喜马拉雅山地区,气候极度恶劣,而且变化多端,飞机经常面临迷失、撞伤和坠毁的危险,所以飞行员将其称为“死亡航线”。
在汀江,他们被编入中国驻印军暂编汽车第一团。随后,他们来到蓝伽训练营,主要是学习开卡车,运输物资的那种十轮卡车。训练时,叶铭汉格外拼命,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早些掌握驾驶技术,早日奔赴抗日战场,保家卫国!
训练了几个月,大家等打仗等得百无聊赖的时候,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军营里欢呼声一片,大家互相拥抱庆祝。这段没有打过枪的抗战经历,却成为叶铭汉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抗战胜利后,叶铭汉于当年9月返校复学,受到参军经历的影响,他改念了物理系。后来,他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曾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80岁的叶铭汉将自己珍藏的西南联大从军纪念戒指、番号布牌、驾驶技术合格证书等物件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自己仅留下电子照片作为纪念。提及投笔从戎的往事,叶铭汉只说了五个字:“逃责非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