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象力现象学

(2012-02-17 09:14:54)
标签:

诗学

现象学

想象力

形式

诗歌

共鸣

回响

柏格森

杂谈

分类: 诗三百


http://s5/middle/5a15d8dagb91eb6e51bd4&690

 

 一个非常奇特的形象如何能够作为全部心理活动的浓缩而出现?一个奇特的诗歌形象的出现,是一个稍纵即逝的事件,如何能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别的灵魂,别的心灵中引起反应,而且这一切不受任何常识所形成的障碍限制,不受制于理性思维?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概念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参与到滚滚向前的洪流中去的感受,这种感受必须首先表现为时间, 其次才表现为空间。由此闵科夫斯基选择了他称之为听觉隐喻的“回响”,因为声音同时浓缩了时间与空间。

 

正是由于形象的突然巨响,遥远的过去才传来回声,而我们并不能看到这些回声将在多远的地方反射和消失。诗歌形象在其新颖性和主动性中具有一种特有的存在,一种特有的活力。它属于一种直接的存在论。在回响之中,诗歌形象将获得一种存在的音色。诗人在存在的门槛处言说。凭借单个诗歌形象的回响来确定直到读者灵魂中的诗歌创造力真正苏醒。由于诗歌形象的新颖性,它震撼了整个语言活动,诗歌形象把我们置于言说的存在的起源。

 

共鸣与回响是精神生活的两个层面。共鸣散布于我们在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回响召唤我们深入自身的生存。在共鸣中,我们听见诗;在回响中,我们言说诗,诗成了我们自己的。回响实现了存在的转移。仿佛诗人的存在成了我们的存在。因此共鸣的多样性来自于回响的存在统一性。存在被诗抓住,这一动作有一个清晰的现象学标记。诗的丰沛和深度总是共鸣和回响这对同源异议词的现象。

 

在回响之后我们才能感受到共鸣,情感的反射,往昔的记忆。然而形象在感动表面之前已经触动了内心深处。对诗的阅读所提供给我们的形象确确实实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诗歌形象在我们心中生了根。我们接受了它,我们获得新生,就好像我们本来就可以创造它,我们本来就应该创造它一样。诗歌通过把我们变成它所表达的东西从而表达我们,换句话说,它既是表达的生成,又是我们存在的生成。在这里,表达创造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立春
后一篇:文字的力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