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弊病之我见
(2009-11-23 16:09:02)
标签:
留学英国教育 |
分类: 英伦客 |
导师负责制
英国导师本身和学校保持比较松散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学校不管导师,导师不管学生。我在英国读硕士时,因为懒,一次也没找过导师求教,结果居然也能在大名校混到毕业。而且混到毕业典礼跟导师握手人家都不认识我。读博士的时候不找导师是不行了,如果没有导师那你整个就是一社会闲散人员。通常自己上门求教是要吃闭门羹地,英国导师会非常惊讶于你的不请自到。约定俗成的做法是通过电子邮件预约,然后等上1个月到2个月。这期间不要催导师,以免导师动怒,故意再等3个月来考验你的耐性。导师都是很忙的动物,它们通常和中国教授一样身兼数职。搞管理,抓生产,写文章,赚外快,开国际会议以及和你开国际玩笑。在这里,带学生是轻中之轻。如果不是因为英国的博士毕业考核严格,他们很有可能1年见你一面以免忘了你长什么样。而且某些学校的双导师制更加离谱。初衷当然是好的,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不同术业专攻的导师带领下发展跨学科思维,为学术创新做出贡献。事实是:两个导师互相推诿,把你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还美其名曰:我知道这段时间不是那谁谁在管你吗,所以我在管别的学生哪,这也算是roughly fair (差不多算公平吧)?这世界从来都不公平。当然你可以申诉,恳求:可是我和别的学生不一样,我的毕业期限是国家定的。别的学生可以悠哉游哉地和你耗着,我不回去是要追究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地。然后人家就泥牛入海,无声无息了。任凭你一哭二闹三上吊都没有用。省省吧,人家就是不负责任了,你能怎么样?所以说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卑鄙的关系:一方对另一方具有绝对的不容质疑的不容挑战的权威。这和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还不一样,起码还有别的同事和别的上级起到一种无声的监督作用。英国的博士生导师是可以对你的学术追求和3年来的血汗随意做出肯定和否定的生杀大权的,就好像你和另外一个人一起到了一个荒岛。你年轻,有梦想有体力,可惜不懂怎么在荒岛上生存。他比你阅历多得多,而且已经在荒岛上呆了20年。一开始你怀着崇敬的心情向他学习关于荒岛生存的一切要义,结果发现他原来早在岛上呆腻了,但是他又不想走。他当然也不能让你走,他的唯一乐趣就是玩你,看你怎么痛苦,怎么挣扎,怎么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我说得够明白了么?
考核制度与日常学习
说说硕士的考核制度吧。简言之,写论文,考试。中国孩子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产品。写论文遵照雅思的八股文写法就能过,考试大家一起猜题,编答案,背答案也能过。总之应付考试比学习本身重要。所以他们出国不是学习去了,是考试去了。你真的以为送孩子出国就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变成回国后炙手可热的小金人?告诉你吧,就连这层金漆都是假的。有一些学校的热门专业,MBA,金融,市场什么的都已经用中国老师,中文教材,甚至中文授课!(对,那些中国老师英语也不咋地。)结果孩子回国的时候连英语都退步了。
那孩子出国总能学点什么吧。
能。
他们都学会了做饭。如果不做饭就得饿死。所以还是应用我的荒岛理论,他们可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求生技能:做饭和应付考试。
在这之外就是:大把花爸妈的血汗钱在英国两际名品打折时败家,然后把欧洲玩儿个遍,然后交男女朋友,再一起血拼,再一起欧游。在这里我说的只是相当一部分人,当然还有少数人去尝试同性恋,吸毒,学生组织的裸体Party和各种奇奇怪怪的组织。在英国,中国的小留学生们的确更容易接触到国内一般很难接触到的东西。留学生生活比较丰富多彩。
回国就业前景
这些小孩,以为有了英国的硕士文凭自己就有了身价了,以为玩了几天欧洲自己就见了世面了,回国的时候再看含辛茹苦但是从来没踏出国门的父母就更觉得有代沟了。可惜他们自己还是找不到工作。他们自己其实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底气,更没骨气。他们在中国十几年的教育里唯一学会的,然后又在英国这一年速成的本事就是靠父母。靠倒为止。
声明:以上皆属个人经历或个人观察所得, 局限之处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