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必须容忍”?请对他们说去!

(2011-02-10 11:43: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论

“必须容忍”?请对他们说去!

肖雪慧

今年春节短短几天,燃放烟花引起的灾祸频传。仅除夕夜、仅北京一处就致伤223人,死亡2人。上海、杭州等其他城市都有同类不幸发生。截止5号,据公安部提供的数据,全国发生火灾6000余起,27个城市的空气严重污染。

这些事实和数据背后的燃放烟花之害,以及基于其上对燃放的反对,跟后果论、目的论没什么关系(后果论、目的论等等,见南都2011-2-8《问题只是燃放的方式》简称《问题》)。对烟花爆竹稍有了解的都明白,噪音和空气污染是伴着燃放一起发生的,跟燃放之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如果解决不了这种玩法的这两大问题(还不包括频发的炸楼炸人、致残致死惨剧),就是在自己尽兴的时候强加于人,以密集释放的极高分贝噪音和高浓度空气污染侵损了他人,我认识一位长者去年春节就被突如其来的鞭炮巨响震坏耳膜永久性失去听力。对患有心血管或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更是灾难。这些实实在在发生的伤害,不是用一大推貌似伦理学、经济学的术语能消弭的。

当人类已经认识到环境的重要,已经有了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价值共识,某些明显与此抵牾的东西,无论叫“千年传承”还是叫“习俗”,都要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有人从个人权利上说燃放,但无须高深理论,基于常识也该明白,个人权利有界限。这个常识,一百多年前严复在翻译密尔《论自由》时就已开始在中国传布,他用“群己权界论”极为精准地点出了一个社会人行使自己权利时要守的界限。这个界限,也是公德的基点。行使个人自由、展现个人喜好,要以不损及他人为限。而燃放烟花极易损及他人。

《问题》一文为燃放辩护时认定,这是“民众的广泛认同”,是“一种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这就是民众的权利,尽管会形成某种影响他人的噪音污染,但他者是必须容忍的……必须遵从习俗”。

然而,“广泛认同”说过于想当然。不做统计,就凭炸得响、分贝高,就叫“广泛认同”?声音炸得满城响,就意味着都接受?何况,即使搁置“广泛认同”断言的可疑性,果真多数人喜欢,这多数人也权无视“少数”,强迫“少数”“必须容忍”。

而“习俗”,跟任何事务一样,需要与时俱进,不合时宜了,就应予废止。这也是人类文明演进史上的常识。“习俗”二字,并不能为一个事物的存续提供合理性证明。人殉、把人沉猪笼、留辫子不也曾经是民间习俗?难道也“必须遵从”?

燃放烟花爆竹,是产生自农耕时代的习俗。农耕时代人口密度、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鞭炮威力,都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人口密度极高,城市人口密度尤其高。至于鞭炮的威力,据微博网友@木桶哥,“现在的鞭炮和几十年前比也有很大不同,基本等于小当量的炸弹”。有网友披露,东北第一高除夕大火就是礼花弹炸破保温层外面的水泥层引发的。其威力可见一斑。

如今人口密度下,在城市住宅区、在大街小巷燃放危险度远大于从前的烟花爆竹,很有些逞一己之快而将高分贝噪音和高污染强加于人,且对路人的行路安全构成威胁——没道理你要放炮仗,要求行人回避吧?辩护者完全无视这种习俗强加于另一部分人的事实。并用了一种非逻辑的比附,拿汽车这种现代社会须臾不可缺、缺了必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瘫痪的代步、运输、物流工具跟烟花爆竹类比:“汽车同样造成了噪音、污染、人员伤害,是不是应该禁止汽车呢?”这洋的反诘,令人诧异。作者这里还用上“外部性”术语,既如此,就举一个跟燃放烟花性质上更相近、同属部分人个人喜好的K歌来说吧。之所以对歌厅传出声音的分贝有严格规定,就是基于所谓“外部性”考量。个人要通过K歌愉悦身心,商家要靠这挣钱,没人有权拦,但有一条,别干扰他人!声音大了,影响其他人正常生活和工作了,就要受罚、就得整改后才能开业。至于汽车,还有那些排放废气废水的企业,也必须符合排放标准。而并非关涉国计民生的燃放烟花,却几乎无序无标准,带给很多人无妄之灾。

《问题》作者回避燃放烟花而密集发生的灾祸,不由分说要求“他者必须容忍”。这个话,还是对那些有孩子手指被炸断、眼睛被炸瞎的儿童家庭说去,对家有婴儿的父母说去,对因为高浓度空气污染和高分贝噪音污染而发病的、听力受损等等,特别是有孩子或家庭成员被炸死的家庭说去!

 

实在要燃放,请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区、远离住宅区。实在要在城里放,我觉得有一个地方比较合适:政府机关住地。第一,春节期间,那些地方放假了,没什么人,里面的空旷地又足够大,跟民居距离也拉得很开;第二,政府尊重“民意”解禁城市燃放烟花鞭炮,应该对此最有容忍度,第三,在这地盘放,管理措施一定很到位,出事几率会小许多。

最后再说一点,像北京那样不得不出动警用直升机监控(据刚才新闻,昨晚又出动了),最终是要纳税人买单的,不论纳明税的还是纳隐形税的,没人逃得了。这方面的代价,对于一个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为贫困线(比印度贫困标准还低一半)的国家,不是小事。

2011年2月8日

 

今日(10日)新快报已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