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考情分析

(2019-06-25 20:47:42)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考语文

在百万考生、教师和家长的热切期盼中,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仔细端详之后,我们久悬的心石终于徐徐放下,因为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广东省试题稳健、端庄的风采,给人“稳中渐变”之感。

“稳”主要体现在四点:

一是命题导向紧跟时代,无论是宏观方面作文题目“突破”意在激励考生们追求创新、课内文言文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课外文言文对古代名将人格品质的赞誉、实用文关于“坚定是生命的黄金”的主张,还是微观方面压缩语段题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修改病句题对青铜器和爱国精神的关注、附加题对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的品析,都尽显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充满着正能量;

二是试卷面貌中规中矩,无论是试题总体结构、考点分布,还是题型样式、表述赋分,都保持了广东省试题近几年的一贯特色;

三是试题难度接近预告,2019年考试大纲预计难度为0.65左右,今年试题难度似乎稳中有降,应当绝大多数考生都会信心满满;

四是考试范围中庸稳重,由于今年仍有几个地市最后一年使用人教版旧教材,尽管绝大多数地市已经推行了统编本新教材,但考查内容在两套教材交叉部分,因而皆大欢喜,过渡平稳。

“变”则表现为三处:一是压缩语段首考对联,对对子这种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新题型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压缩语段试题中;二是选题写作首次登场,广东省试题历年来崇尚命题写作和半命题写作,今年第一次出现了“二选一”的选题作文,的确令人惊喜;三是附加题艺术特色首次回归,自2007年第一次考查艺术特色,之后11年间基本上没有直接涉及艺术特色的考查,今年终于再次考查。

下面,结合具体试题详细分析。

一、基础

1.古诗文默写

今年的古诗文默写虽然依旧遵循近几年古诗文默写的一般考查方式,如古诗(含绝句、律诗、古风、乐府诗等)3首、词曲1首、文言文1篇,理解性默写2分,四句诗默写4分。但也有少许变化,如只考查了七上、八下和九下三册,其中九下就考了近8年没有涉及过的诗、词、文各一篇。

2.词语拼写

今年的拼写词语的考查情况稳定。前两句考查双音节,后两句考查四字词语。而且,四个词语分别来自八上《美丽的颜色》、八下《社戏》、七上《植树的牧羊人》和九上《我的叔叔于勒》,考查的词语都是常考常用的动词或形容词。

3.词语运用

今年词语运用题并没有像一些教师所期待的那样考查考纲示例中预告了很久的关联词语、谦辞敬辞,甚至连题型也没有改变。因此,考情相当稳定。语言材料保持了生活化的风格,如A句描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公园情景,C句写今年热播的电视剧《破冰行动》,D句用了年度甘孜山地旅游节。所有词语也是常考常用的动词或形容词。主要问题在于“远远望去”与“人声鼎沸”的矛盾上,前者要求从视觉上接着描述,后者却偏偏写的是听觉的印象。

4.病句修改

今年的修改病句题继续前几年广东省此类试题的一贯特点。A项考查动词和宾语中心词搭配不当,“探望”这一个谓语动词不能兼顾“子女”和“生活状况”两个宾语,应当改“和”为“并了解”;B项考查了语序不当;C项考查了一面对两面的搭配不当;D项考查了成分残缺。

5.压缩语段

今年的压缩语段题不负众望,选材充满了文化自信,体现了地域特色,命题也稳中有变,首次考查了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对联。第一小题继续去年的题型考查语段的压缩,需要考生遵照“读懂语段——筛选信息——重组信息——检查誊正”的解题步骤扎实作答。第二小题则需要具备对联的“仄起平收,对应的词语结构一样,意思相关或相反”等背景性知识,然后先找对应词语,再排列组合即可得出“举起随时消酷暑,动来无处不清风”的最佳答案。

二、阅读板块

(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今年课内文言文板块考情稳定,延续了前五年此类试题考查的方式。

第6题考查文言词汇。考查了三个词语,依次属于通假字“属”、古今异义词“去”和常见词汇“偕”。只要下足功夫,在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应该可以拿满分。

第7题考查文言翻译。两个句子都是文章的关键性的语句:第一句由叙事过渡到写景抒情,承上启下,而且整句为特殊句式——判断句,句中有“大观”“备”等特殊词汇,实在值得一考;第二句则由写景抒情过渡至议论抒怀,在结构中作用巨大,且句中有一词多义“予”“求”“或”“二者”,还考查了特殊句式——疑问句。因此,看似简单,其实暗礁不少,容易丢分,难度超过前三年。

第8题考查内容理解。A项考查句子作用,B项考查语言品析,C项考查手法欣赏,D项考查主旨思想,分别从不同维度全面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失误在于“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因为上文明确指出情景交融的是“迁客骚人”的感遇。

(二)

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也展现出稳定的考情趋势来。选文出自《资治通鉴》,体现了“课内角度+课内自读+课外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思想。选文保持了前几年此类试题的选文风格,都是史书中关于古代名人的言行的小故事,并不难读懂。

第9题考查文言词汇。继续采用“四选一”的考查方式,每一选项都按照“选文例句/课内文言文例句”的方式组合。值得一提的是,课内文言文并不限于2019年考纲所推荐的20篇重点文言文篇目,如B项就考查了非重点篇目《核舟记》中的“能以径寸之木”,而且“之”字还属于多义词,此句中作结构助词“的”之意。这种考查突破了以往只考查文言实词的界限,以后教学和复习应关注常见的文言虚词。

第10题考查文言断句。继续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意,因为不能借助文言虚词、语气词等所谓的“文言标志”辅助判断了。考生必须明白需要断句的句子是马援的兄长对他的高度评价和鼓励,尤其难在“良工不示人以朴”这句倒装句。

第11题考查内容理解。“说说隗嚣为什么器重马援”这个题目设计巧妙,其实就是要考生在读懂选文的基础上,概括马援的过人之处。这就要求挑选出马援的言行表现来加以分析概括,如马援家贫时告别兄长到“边郡田牧”、志向坚定、赚钱后散施家财等。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文出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09期,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时文,也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非常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第12题考查内容理解。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A项考查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B项和C项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 D项考查对原文主要信息的辨识。失误在于B项遗漏了原文特别强调的“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

第13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要求先准确把握选文“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的内涵——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依据事实做出判断,坚持原则等等;然后逐项辨别有没有扣住这些内涵。不难发现D项王羲之的事例重在“坚持刻苦”方面,不符合选文观点。命题人故意设置了一个陷阱——三个古名人的事例,一个外国人的事例——如果考生只从表面判断,难免失误。

第14题考查筛选信息和重组信息。“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出现在末段,且与标题遥相呼应,可见其中心论点的地位。这个论断本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坚定”比作“生命的黄金”,意在突出“坚定”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其实这道题在考查考生是否读懂全文,把握最关键的信息和分论点。纵观全文,第段“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直接宣告了坚定的好处;第至段采用正面阐述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了坚定对于人生的不可或缺的意义;第段最后“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总束全文,再次阐述了坚定的意义。因此,答案可以表述为:(1)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性。(2)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3)有了坚定,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4)没有坚定,人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

(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节选自2018年10月29日的《人民日报》,采用“现实情境——回忆往事——现实感悟”的思路,一灯为主线,回忆了分别与母亲、父亲和女同学相关的三段人生往事,阐述了三种人生感悟,即积极面对困难,以认真、公道和善良待人处事,人性的美,歌颂了引导“我”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美好的人与事。没读懂文章如同拿着枪跟“敌人”巷战,毫无胜算;读懂文章之后再答题,如同架着狙击步枪守在高处,鱼贯而入的四个“敌人”容易一一拿下。

第15题考查整体把握。虽然是熟悉的表格式题型,但这道题契合文本个性,非常贴切,按照“小油灯”出现的次序,考查“给‘我’的启迪”,不仅提示了相关人物,还就第一盏灯提供了示例。因此,根据先前的梳理,不难将答题区域锁定在第至段,尤其是叙事前后的议论抒情的点睛句上。因此,答案可以是: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

第16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过程中,考生们应该掌握段落作用分析的一般思路——先指明其内容上写了什么,然后结合全文指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第段主要写“我”夜深人静时常常由城市迷人的灯光触发情思而掉泪,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联系下文得知是想起了与乡村小油灯相关的人与事,足见往事对“我”的影响和启迪!因此,不难答出如下答案:城市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住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当然,如果按如下答案回答,也应该可以拿高分:内容上,写“我”常常因为看城市的灯光而流泪,巧妙地设置了悬念;结构上,为下文回忆过去关于小油灯的往事作铺垫,体现了小油灯对我的影响之大,抒发了我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第17题考查品味语言。要求对两个精彩的动词进行品味,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一般而言,要先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接着指出其写了什么,最后要联系人物品质深入回答,切不可泛泛而谈。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攥着”一词写的是母亲做针线活时不慎受伤而隐忍不发的情形,“搂”则是“我”心疼母亲的举动。因而,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表述为:(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忍受的坚韧,品格。

(2)“搂”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第18题考查题目的妙处。看似只考查了标题,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真正读懂了文章,准确地把握了文章内涵,才能准确答题。首先,“灯如红豆”化用自“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使文章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其次,灯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使文章一脉相通,结构严谨;再次,“红豆最相思”,充分表达了对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因此,答案可以表述为:“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