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P
吴江,苏州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地处苏、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上河道纵横、湖泊众多,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之地。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遍布吴江的人文景点,区内的同里古镇、震泽古镇、退思园、静思园、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并且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吸引着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游吴江,必去同里。这个历史上被称为“富土“的古镇,位于吴江区的东北部,地处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之畔,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同里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因而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镇区内的明清民居皆依水而筑,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古桥保存完好,形成了“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典型江南水乡风情。
游览同里这样知名的古镇,一定要早起,因为只有在清晨,才可以踏着安静的石板小路,看着当地的居民在河边洗衣、洗菜,或者生火,这种少有游人的生活气息才是古镇原汁原味的状态,才是江南水乡该有的悠闲时光。因为同里不仅是看的,更在于品的,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其中,超越一桥一楼的具象,直抵人心。
↑ 2P
清晨的古镇是静谧的,让人不忍打扰
↑ 3P
泰来桥,同里最高的古桥
↑ 4P
早起的老人在河边生火
↑ 5P
↑ 6P
古桥串联了古镇,每座古桥都是几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发挥着功用
↑ 7P
↑ 8P
枕水人家
↑ 9P
买早餐的老人
↑ 10P
晨炼的老人
↑ 11P
抽烟的老人
↑ 12P
买菜的老人
↑ 13P
看报的老人
↑ 14P
喝茶的老人……,这一切,都是同里保持朴素天然本色的最佳见证
↑ 15P
岁月的沧桑刻满古桥
↑ 16P
乘着木船,在河道中滑行,那样看到的古镇,又会是不一样的视角
↑ 17P
或者,可以租借一套古装,好好感受一下温婉的水乡情怀
↑ 18P
逛累了,临河而坐,点上一份古镇传统茶食之一的“袜底酥“,松脆爽口,甜中带咸,非常美味
↑ 19P
古镇的早餐品种也非常丰富,除了常见的油条、卤蛋、馄饨外,还有桂花糕、酒酿桂花圆子等美味的特色小食
↑ 20P
老人悠闲地在河边下着象棋
↑ 21P
做为游客,也可以在河边点上一杯茶,享受一下古镇上的悠闲生活
↑ 22P
且听小桥流水、橹桨歌声
↑ 23P
退思园,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这是一座晚清私家园林,却又有别于其他苏州园林,一是小巧玲珑而不露富。二是其他园林都是纵向结构,但这里却是横里建造。
↑ 24P
园内绿水荡漾,古色古香,建筑皆紧贴水面,园若浮于水上,一众美景正是“莫道园林小,佳景知多少”的真实写照。
↑ 25P
这个园林让我流连许久,无奈游人太多,以后一定要选清晨时分再来
↑ 26P
从退思园出来,一家售卖麦芽糖的店老板,一边扯着白糖一边放声高歌,以此来吸引游客,非常有趣
↑ 27P
同里“状元蹄“,用浓油赤酱烧的猪蹄,红的发亮,吃在嘴里软糯甜香却又不腻,回味无穷
↑ 28P
同里还有闵饼、芡实、退思饼、青团等等特色小吃
↑ 29P
同里古镇往西3公里处,还有一处近代新建的园林“静思园”,园名“静思”乃宁静思远之意。为民营企业家陈金根先生之私家园林,始建于1993年,历时10年建成。
↑ 30P
静思园占地一百多亩,既有苏州园林的小巧别致,又有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园中最不可错过的就是石头,园主收集奇石上千,镇园之宝“庆云峰“是被奇石收藏界人士叹为观止的奇石。
↑ 31P
↑ 32P
静思园虽为新建,但来此领略曲房深户,淡雅幽静之感也是非常值得的
↑ 33P
前一晚,在同里古镇上的“乐乡饭店”晚餐,这家小饭店看似不起眼,口味却是非常不错,这些是冷菜
↑ 34P
传说中的“同里XO”,其实是当地的特产黄酒,秋冬祛寒暧胃,再好不过了
↑ 35P
来同里必点菜:河虾、芡实,都是既特色又美味的
↑ 36P
当然美味的太湖大闸蟹也是必不可少的
↑ 37P
各种美味湖鲜:松鼠桂鱼、太湖三白等等
↑ 38P
夜游同里
↑ 39P
↑ 40P
当晚入住的客栈:万福草堂
↑ 41P
在同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景点就是“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在这样一个与香艳二字毫不沾边的江南古镇,性文化博物馆算得上天降奇兵了吧。即便如此,大多来同里的游客,还是会心照不宣地来此看看。
↑ 42P
这个馆坐落在同里著名的旅游胜地退思园东侧,和这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只有一墙之隔,一进院子就看到了博物馆的标志雕塑之一:束缚。
↑ 43P
馆内的一部分建筑是1902年建立的丽则女校旧址,环境幽雅,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 44P
而陈列于展馆橱窗内的各种阴阳图腾、性爱泥塑、春宫图以及古代新娘子的“压箱底”,着实新奇的令人咋舌。尽管如此,参观者无不面露肃穆神色,鲜见有人耳语、点评。在此我也不多做注释,大家看图即可。
↑ 45P
↑ 46P
↑ 47P
↑ 48P
↑ 49P
↑ 50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