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奇特的“东倒西歪”裕昌楼,前行不远即到达塔下村,村中有很多年代久远的各种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沿河道两侧,还有很多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脚楼。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雅称“闽南周庄”。塔下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实塔下并无塔,只是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开基祖华太婆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此地,在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所以就有了后来的这个名字。


整个古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仿佛世外桃圆



拾阶而上,弯曲的小山路旁有很多看上去有些年份的院落

穿过这片老房子,到达村庄东面山坡“德远堂”所在处,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据说都是本村族人或百岁以上、或中进士、或拜官、或在外得意、或有显著功绩者“竖旗拜祖”所立的,共有23根。载我的摩托车主告诉我,很多都是海外富裕的华侨回来寻根时所立,塔下是南靖有名的华侨村。

“德远堂”系张氏祠堂,故又称“张氏家庙”,为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后又有数次维修,1994年再次修葺。

祠堂坐北朝南,前厅屋脊上龙凤浮雕栩栩如生


步入牌楼,穿过庭院,便是前殿,堂内梁柱连结处均有各种神兽木雕,横梁上画着各式典故、传说

屏风穿凿雕刻着二十四孝传统人物塑像

主殿正中悬挂一块大横匾,上书“德远堂”三个镏金大字。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清太宗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仕的一对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旅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78个字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4个典故,其中“忍书百字”是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家范。


德远堂属于“二进建筑”,中轴线上有二进二廊一天井,左右翼以对称东西向厢房。

大殿正中镂着精致的大神龛,排列自开基始祖起列祖列宗的神位。

厢房一侧放置着几顶雕龙画凤,装饰典雅的轿子


主殿屋脊上有八海过海的雕塑,一个个唯妙唯俏,蓝天白云下宛若天庭
德远堂处于苍松翠柏、石阶曲径环抱之中,与周围各式土楼民居相映相衬,构成了独特奇异的景观。张氏族人,遍布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美国、加拿大等地逾一万多裔孙。台南亦有德远堂,即依此规制而建。塔下张氏子孙自明末开始向外迁徙,最早到达荷印马辰等地,迁徙台湾的张氏族人始于郑成功军队入台时,收复台湾后定居下来,第十三世迁台的张石敢在台南开基创业,传衍子孙,经商得利,家殷富足,其子孙后裔曾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回乡省亲祭祖,追思祖德。清同治九年(1870年),德远堂第二次维修,张石敢的裔孙派人回乡捐款,并特地丈量了“德远堂”的建筑规格,临摹了壁画和牌楼、匾额、石柱上的题词,回台后在台南建造了一座同规格、同样式的宗祠,也命名为德远堂,让子孙永远铭记自己的根在大陆。
遗憾的是因为时间非常紧张,没能仔细观览塔下的土楼,看过德远堂后即赶往南靖土楼行的最后一个景点:北斗七星——河坑村
以上部分文字摘编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