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2022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
(2023-02-03 16:51:49)分类: 论文试题 |
今年中考数理化英都比较平和,没有太大的区分度,学霸和中等生的差距不能明显拉开。那么,政史或将会成为分值差异的左右手。客观的说,历史题目难不难?确实比较灵活。充分证明了几个关键词的准确性:历史呆板、从不重视、背诵得分、资料翻阅即可高分到手,是多么幼稚和可笑。
两年前,我就写过被很多人转载的一篇文字,现在看来,依然在理。无材料,不历史;无时空,不历史。顺便给自己点个赞:几个核心的知识点,都是我猜题时候猜到的,包括中共党史的“回马枪”和山东问题的历史抉择。
附带两年前的拙文如下:
一直以来,总会有一种声音,即所谓历史开卷考试,翻书,答题,怎么可能考不到分数呢?虽然,这两年,开卷即翻书,翻书即得分,这样的固定思维已经有了不少改观,但是,开卷的大旗,始终让历史学科以低分的现实惶惶不安,也让历史老师以孱弱的身躯持重负荷。
安徽历史中考满分70分,比较尴尬和打脸的是近三年来,安徽历史中考的均分也就41分左右,换句话说,开卷考试的历史学科,均分从来就没有及格过(42分及格)。即便是省城合肥,也只是50分上下徘徊。距离翻书得分,甚至得高分的“梦想”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如果还抱着死记硬背的思维学历史,肯定会走进误区,看看开卷的试题,无材料不历史,几乎每一道题目都是新颖的材料题。无时间,不历史,几乎每一道题目都会涉及到历史时间。而学生恰恰最薄弱的就是读不懂材料,就是连题目都看不懂。时间感差,所有的时间似乎都是once upon a
time(很久以前)。主观性试题,材料的来源之新,问题的设问之巧,知识的整合之全,最终是需要理解和领悟才能下笔的,哪里还会有直接抄书写字的可能?所以说,死记硬背,最多能够得到一个基本分而已。
然而,更加怪诞的是,因为所谓开卷,学生家长以及别科老师,对历史学科的相对不重视,或者说,不理解。认为考前加把火,临时抱佛脚就肯定ok,那么,连平时的最基本的死记硬背的要求都可以大胆舍弃,学科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只剩下最后一个月冲刺的“一地鸡毛”。
简而言之,历史考试,背书记忆未必得到高分,何况平时根本不触及,等着最后一刻去“攻城拔寨”就期待辉煌战绩呢?
我认为,历史学习得高分,是三个“史”的递进,有点像王国维老先生说的学问之三重境界。第一个是“知史”,这个是最基本的,就是对书本框架,课本的基本核心知识的掌握。实际上,能做到“知史”这个层面的,现在来看,都不多。这个知史,是平时不断积累的过程,当年的闭卷考试,这一块的侧重比较多。但是,开卷考试的今天,知史已经是最低的要求了。
第二个是“联史”,试题内在知识的联系非常密切,古今中外,专题解读,学习历史,不能割裂知识之间的彼此关联,前因后果,背景启示,这些书本核心知识之外的暗线,或者说隐线都非常重要,考试的时候,这样的题目比比皆是,然而,学生第一关都没有打通,谈何去关联更多的史实?
第三个是“悟史”,领悟,融会贯通,其实就是一种悟性。英语中有一种现象,叫语感。历史其实也可以这样类比,我把它称为“史感”。对命题思路的清晰理解,对书本核心知识与试题材料之间的契合点的高度认知,与命题老师是否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境界很难,但是,却是中考得高分的关键(67分以上)。
历史学科,任重道远,对学生,对家长,对每一位历史老师,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