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磨课,磨出课的精彩(原创)

(2008-12-06 23:19:22)
标签:

磨课

课堂教学有效性

研讨会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2008年4月29日上午,伴随着悦耳的下课音乐,我在“宜昌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上的研讨课顺利结束了。与此同时,在座的几百位同仁给了我最热烈的掌声,市教研中心的数学教研员罗老师微笑着向我伸出了手:“你的课上得很好!”长阳去的二十几位参会老师则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向我表示祝贺。那一刻,我幸福极了!

 此后,总有素不相识的与会同仁称赞我的课。一次进餐,我们学校的四位老师碰巧跟伍家区的几位老师坐在一席,席间,他们对我的课大为欣赏,并说他们正在针对我的课写听课感受。一问方知,他们是领着任务来参加活动的,参会之前,区数学教研员就把他们召集到一起,要求他们听课后根据新课程理念认真评课,并就自己最欣赏的一节课写出听课感受上交。在本次研讨会的“互动研讨”环节,“宜昌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组指导教师”和研讨课的执教者均被请上主席台,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第一个抢到麦克风的研修组指导教师以评点我的《认识角》拉开了互动研讨的帷幕,她陈述了对我这节课的整体印象,并总结了五大特色:一是联系生活实际,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借助充分的感性材料来发现角的特征,表述角的概念,抓住了概念课教学的根本;二是组织了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学数学的理念;三是预设的数学问题精准、明确,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收放自如,课堂富有激情,活而不乱;四是评价用语富于变化,针对性强,起到了很好的调控课堂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五是教师基本功扎实,数学语言规范,富有亲和力。在整个互动研讨活动中,我的课成为了大家评点的焦点。活动结束后不久,我在网上随意浏览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的第四期基地团队简报,竟意外地读到了兴山县实验小学古老师针对这次研讨会写的一篇题为《用智慧的手法经营有效课堂》的文章,在文章里,他这样评述我的课:长阳漆老师《认识角》一课充满“数学味”,通过创设各种情趣盎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情境,挖掘数学本质。“火眼金睛辨认角”的环节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思考、充满情感的数学世界,没有苛求,没有粉饰,让冷美的数学以一种温和的性格亲近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涵养和思维品质。

 这节研讨课算是成功了,但成功的背后却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可以说,没有三试三改的磨课,就没有研讨会上的精彩!

 回首这段经历,我首先是战胜了自己。当研训中心数学研训员董老师决定来校听课定人时,我便明白自己不是理想的人选,无论年龄、气质,还是风格。所以,当赵校长通知我提前一周上“骨干教师展示课”,五名数学老师同一天上时,我回答说:“我放弃,我不参与,我还是按原定时间上展示课,并带头参加磨课。”之所以逃避,是因为我没有勇气接受挑战,我不自信,我想通过磨课来提升自己。但赵校长却说:“早上迟上都得上,既然决定几个骨干教师都上,那就一起上吧!”虽然她的话很简短,但份量却很重,话中“骨干教师”的字样触动了我,是啊,其他四位老师都能愉快地接受任务,坦然地面对挑战,而我,一个省级骨干教师,一个教导主任,却还害怕一次校内的检验,这说得过去吗?

 展示课上了两天后,董老师通知我准备到市里的课,并强调内容只能在一二年级选择,要根据教学进度重新选课。领到任务,“磨课”也就开始了。

 第一步是确定教学内容。公开课选课很重要,我这个人思路比较清晰,语言比较规范,对概念的把握比较精准,最大的毛病就是课堂激情不够,练习密度不够。针对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我最终在二年级选择了适合自己特点的概念课《认识角》。

 第二步是构建课堂框架。既要充分体现研讨会的主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要落实好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还要有亮点和新意,这话说到容易做到却很难。我一遍遍阅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反复地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设计,在学校课件库里面查看课件,跟曾在竞赛中上过这个内容的钟老师交流,得到了许多启示。一个星期下来,我吃透了教材,有了初步的思路,并制作了课件。

 第三步是反复打磨课堂。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是否透彻,对目标的把握是否到位,对学情的分析是否准确,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流程是否顺畅,这都要课堂来检验。

 第一次试教是小范围的,我只是想看设计思路是否可行。为了展现一个最真实的课堂常态,了解学生自然状态下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情况,我事先没跟学生见面,连一句话的交待也没有,直到陈老师把学生带进多媒体教室,我才分发学习材料。第一次试教下来,郑书记和听课的其他数学老师一致认为教学环节、流程的设计可以不再更改,但还要在细节上打磨,要把数学活动做“活”,还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次试教是“解剖麻雀”式的。不仅研训员董老师和赵校长全程参与“磨课”,数学组很多老师也参加了,而且,我还特地请了周主任给这节课录了像。课后,大家围在一起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共同为这堂课出谋划策。万老师指出开课过于平淡,建议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把平面图形组合成机器人;钟老师强调玩活动角是亮点,必须充分玩边长不同的活动角,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玩,还要玩出名堂、玩出有价值的发现;鲁老师建议要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在角的概念形成、大小比较时,要让学生充分的说;赵校长建议要在评价上下功夫,必须通过评价激发兴趣,调控课堂,引入高潮;董老师则强调教师自身要有朝气,有活力……这次磨课,集聚了集体的智慧,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受益的是我,但我相信参与了磨课过程的所有老师也都会有收获。

 针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又从细节入手修改了教案和课件,并在家里一遍遍回放我的课堂实录,哪些语言不精炼该省略,哪里地方该加进肢体语言,学生活动该给多少时间,学生交流应到什么程度,我都一一策划。同时,我还一遍遍在脑海中模拟上课,使教案烂熟于心。

 最后一次试教是星期五,距离研讨会刚好两天时间。这次试教,我像在外上课那样,先跟学生在教室见了面,分发了学习材料,强调了一些相关事宜。试教下来,效果不错,董老师和赵校长又针对一些细节做了强调。应该说最困扰我的还是评价的方式问题,我想过用竞赛的方式来组织学习活动,但我知道,这种方式很难坚持到底,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印象;即便坚持下来,也容易冲淡主题,使有效教学时间大打折扣。几经权衡,我决定在评价语言上来突破。周末,我在教案上批注了很多富于变化的评价用语,在脑海中设想着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预设了学生出现什么情况我就该怎么评价。包括上课之前的视频、音乐,学生较长时间活动时的轻音乐,我都一一插入了课件,并反复操作、演练。

 步入研讨课的讲台,我泰然自若,上出了我的最佳状态和最好水平。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和老师们的厚爱,没有给长阳人丢脸,我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今天,回忆起这段经历,我不禁感慨:正是磨课才磨出了公开课上的精彩!

 诚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公开课机会,但是,通过磨课提升自己却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对于磨课的说法,大家也许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作用却未必认识深刻。借用《人民教育》上的说法,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研修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新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同时,磨课还能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研修组团队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

 老师们,让我们积极投入“磨课”吧,相信大家都会有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