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

(2014-02-08 17:22:10)
标签:

图书馆

智能

数字化

哈佛

教育

分类: 留学美国

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
    顶尖的大学要稳坐“江山”,少不了聪明的学生、聪明的老师、聪明的管理者。这些聪明的人力资源会转化和创造出聪明的设备设施,而设备设施又会反过来催化师生们获得更加骄人、更具创新性的成就,从而形成一
个人力资源“软”实力与“硬”件系统的良性循环——聪明的东西让聪明的人好上加好,聪明的人让聪明的东西美上添美。为了佐证这一观点,我想与您分享一个具体的例子,即哈佛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化平台:数字图书馆基础架构(Digital Library Infrastructure)。

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
    在许多游客心目中,哈佛的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是宏伟壮丽、承载着历史的庞然大物;一间间肃静的房间如同一个个茧,庇护着折腰于布满尘埃的浩繁卷帙、研究晦涩难明的学科的莘莘学子。沉重的暗色木料,灼灼发光的精致壁灯,金边的书籍,优雅的意大利大理石,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昔日。虽然大部分人不会把图书馆想成是“性感”“前卫”的,怀德纳以及哈佛的图书馆系统却正身处在数字图书馆基础架构革新的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
最前沿。哈佛拥有全美第三的图书馆藏量,麾下集聚了60 多座图书馆,横跨海内外,收藏名目超过1700 万条,其中单是怀德纳便囊括了600 万条以上。容我再重复一遍:1700 万条。要高效地追踪、分类、管理并与哈佛社群分享这样海量的资源,想起来似乎是有点“浪漫主义情怀”甚至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任何形式的实体分类目录或者一般化的电子编目系统能够做到这一点。

    哈佛的应对之道是:数字化。尽管校方此前已持续数年数字化了部分藏书,但系统地、全校范围地着手进行图书馆数字化却始于2000 年,旨在构建一个“第一代产品基础架构”(First Generation Production Infrastructure)以支撑其数字藏品,项目预算达1200 万美元。“数字化”的含义是什么呢?将书本、地图、手稿数字化,也就意味着把它们以电子图像的形式存录下来,以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均能——从理论上说——无需持有实物便可获得其中的信息。假使我是一名土耳其人,正在研究、撰写关于19世纪奥斯曼帝国突厥士兵起义的毕业论文,需要借阅哈佛的某卷藏书;那么,我就可以从哈佛在线书目里一路点击,找到我需要的那卷书的电子版本。倘若我为了完成作业,需要参考一部珍贵的手写原稿;那么,我已不必再申请特殊许可,戴上手套,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捧着它了,因为只需舒服地斜躺在床上,我便能够在线阅读到梦寐以求的内容。

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
    集中、压缩和扩展哈佛的数字藏品绝非易事。我们可以简简单单去买一套软件,安装,然后一眨眼,可以用了,对吗?未必如是。正如学校注意到的那样,“如今,由于所需的基础架构中许多部分都无法在市场中唾手可得,或者仅仅只能购买到零散的工具而非成套的解决方案,因而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工作是必需的,由此以搭建起一个工作环境。”这意味着哈佛管理者与外部顾问团队花费5年多时间进行一场同心协力的奋战,从而建立起统一的基础架构联结、存储学校的数字藏品,创造出一个让用户能够找到并且理解藏品的清楚明了的信息准入系统,开发一系列核心内部服务使基础架构的各个组件能确保其顺利运作。需要予以解答的诸多问题并不简单:数字藏品将如何进行储存?产品通过什么样的接口传送给特定的终端用户?由谁和由什么来数字化这些资料?人们将使用什么类型的数字目录搜索藏品?藏品如何命名才能让它们甚至在数字化后都易于识别?哈佛不同图书馆系统访问同一件作品最好的单通道访问方法是什么?如何管理成本?如此等等。绝对复杂缜密的机制,折射出的是真正的技术与商业问题,而不像人们通常考虑图书馆相关的问题时那样,以为是学术或者研究问题。正因如此,哈佛处理它们时,采纳了外部技术和商业建议,以期在最短时间里获得最大效益——这在这所大学中,包括图书馆系统以外的各个领域,都是屡见不鲜的情形。哈佛,说到底,是一所大学。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像专门提供技术或商业服务的公司那样花上大把时间与金钱去开发同类技术和商品,是没有财务上或战略上的意义的。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开口请求帮助。

    我上本科时,很少去访问数字图书,因为我所主修的心理学专业的读物通常已由参考书或以电子文本提供给了我们,无需再到图书馆书库作大量研究搜寻。到今天再探索哈佛的数字馆藏,我为其深深震撼:匆匆一瞥,几次点击,便可获得涉猎范围如此之广、丰富程度也相当可观的内容。哈佛学院图书馆(Harvard College Library),全校图书馆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优先数字化了中世纪手稿、历史照片、乐谱和小册子。在网站上,我可以查阅到中世纪的《祈祷书》(Book of Hours ),中国20 世纪早期的珍贵照片、明代与清朝女性的诗词作品,埃及纸草抄本图片,古典音乐的乐谱和词集,等等等等。或许是对师生们需求的回应,中国帝制时期的大量珍贵文本、照片与档案被转化成了数字资料。并且还不仅仅是这些——鼠标几下轻点后,我导航到了哈佛地图馆藏(Harvard Maps Collection),映入眼帘的是不同时空数以千计的数字图片和电子地图册。在一个我们的世界被称为“尺寸不断缩水”的时代,哈佛浩瀚的图书馆藏也在促其与外部的距离“缩水”,助力哈佛紧跟乃至引领外部的创新和发展。

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
    哈佛图书馆系统从学校恩主——约翰·哈佛(John Harvard)400 卷的赠书起家,成为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系统。这样的数量在今天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在17 世纪早期绝大多数人鲜有藏书的情况下,却是一个很大很宝贵的数目。自约翰• 哈佛的初次捐赠后,在近4 个世纪里,图书馆与学生群体一起成长与多样化。眼下,在学生们忙于打字,忙于上推特(相当于中国的微博)、脸书、谷歌,在大学里一路高科技下去的情势下,哈佛图书馆要赶上潮流、站稳脚跟,便是自然而然和势在必行之举了。数字化不仅使获得信息更加容易,而且更具广度。更多的生僻资源能被访问,意味着提升研究、学术的量与深度的难度降低。更多的文本能简便即时地获取,意味着学生和学者可以更快地完成他们的分析,拥有更多时间投入其他有意思的课题。我能这样一直不停地列举下去,但想必您已经知道我想说的重点是什么了。聪明的人创造出聪明的系统,聪明的系统进而让聪明的人在工作中愈加聪明。

    在高等教育中,没什么是不能再被完善的,每一样也应该被完善,被持续完善。即便在一个看似古旧、静止的领域——图书馆学,哈佛也处在或者说领先潮流的尖端,因其必须在我们的世界中保有一席之地。如今,它还在继续精炼数字馆藏,并正在进一步向前拓展,成为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一个“以向公众提供获取数字资源的渠道为目标,创造超大型公众数字图书馆”的工程)的倡导者。这便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如何变得卓越,一所卓越的大学如何变得更加卓越的“秘方”:将自己成功的内部愿景和创新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译| 罗惠文)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
注:标题均为编辑所加。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