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伯庆
王伯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72
  • 关注人气:4,5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2013-10-21 15:51:03)
标签:

新生

调查

哈佛

教育

麦可思

分类: 麦可思研究

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早上,我在《哈佛深红报》(Harvard Crimson )上读到了一组有意思的文章。这家由学生经营的报社对2017届哈佛新生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非官方”调查,内容包括他们的背景、行为以及意愿,共回收了1311 份问卷(也即是说,覆盖了该届新生的近80%)。出于对哈佛如今究竟吸引到些啥样的孩子的好奇,我把由四部分组成的系列文章都一一点开,读了个遍。现为您撷选出部分亮点如下:

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选摘一 “81% 的被调查新生表示,他们目前就读的是自己的首选大学。新生们平均申请了6.57 所大学,并被4.68 所大学录取。”

我:请让我提醒一下诸位看官,咱们这儿谈的可是哈佛哦!才只有81% 的新生将它视作首选大学?说真的,怎么会有人想去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或其他不如哈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学校呢?再说,哈佛怎么会把其他大学拒绝了的学生纳入麾下呢?

选摘二 “半数以上的哈佛新生来自家庭年收入12.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相比之下,据最近的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仅为约5万美元。”

我:我原以为,哈佛是以其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多样性为广告的;然而,当你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收入在前五分之一的家庭时,根本也就谈不上什么“多样性”“多元化”了。咱们这里所说的,便是大学的“虚假广告”问题了。

选摘三 “调查发现,称自己来自乡村的新生中,有86% 将获得经济资助。相较而言,仅54% 来自城市的新生和56%来自城郊的新生说自己将获得经济资助。”

我:嗨!我猜美国农村跟中国农村终于有了点共通之处。村娃子们实在没有负担得起“光耀门楣”的高等教育的家底儿,不管是在哈佛还是在北大。

选摘四 “32% 的被调查新生将自己描述为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42% 的人则将自己定义为天主教徒或新教徒,还有9% 的人自称犹太教徒。其他占比较小的宗教身份认同包括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以及摩门教徒。”

我:这让我颇感惊讶。我压根儿想不起自己在哈佛遇到过这么多信徒!但我很高兴存在这种宗教多元性。我着实奇怪居然只有9% 的新生信仰犹太教。不是盛行着这样的说法吗:30%的哈佛孩子是犹太人?这咋跟传说不一样了呢?

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选摘五 “被调查的即将到校的新生中,68% 的人说自己有Mac(苹果电脑),70% 的人说自己有iPhone。”

我:好吧,史蒂夫·乔布斯,你赢了。

选摘六“10% 的被调查新生承认自己曾在考试中作过弊,17% 的人承认自己曾在论文或课后大作业(Take-home Assignment)中有过舞弊行为。还有更高比例——42%——的人承认曾在做家庭作业或习题时‘做过手脚’。”

我:噢,别那么一脸震惊的表情。许多人都作弊。我敢跟你打赌,高中作弊的孩子们到了哈佛,依然会一路这样“作”下去。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永远也不会被抓个现行。

选摘七 “ 82%的人认为最大的压力源于自己。只有8%的人将父母视为最大的压力来源。不过,并非每个人都那么不轻松——7%的被调查者称,他们毫无压力。”

我:我相信这是实话。很多人以为,哈佛学生之间竞争白热化,大家都在拼个你死我活;其实没有比这更离谱的臆断了。哈佛孩子们的压力更多来自于脑子里满满当当的瑰丽梦想,其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珍妮、艾力克斯、梅兰妮、埃瑞克等等自己的“升级版”。而那些备受父母“煎熬”的8%,我可以跟你打赌——亚裔孩子居多!至于7%的零压力新生呢?呵呵,这根本就是在打肿脸充胖子吧。

选摘八 “48% 的男性新生期望大学毕业第一年能挣7万美元以上,而仅有28% 的女性新生预计自己可以达到7 万美元以上。”

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男生对自己的能力自视过高,女生则有些妄自菲薄了——这已经算不得新闻了吧?

选摘九 “据调查,新生之中最不受欢迎的行业为咨询业,仅不到4% 的新生对此感兴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个春季学期对大四毕业生的调查显示,16% 的人进入了咨询业就业。”

我:读到这条调研发现时,我不禁咽了口唾沫。多么真实,又多么令人心酸。高中生们带着各式各样的职业憧憬而来,彼时真的还没人知道何为“管理咨询”,抑或谁是麦肯锡、BCG(波士顿咨询公司)、德勤(Deloitte,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谁会关心这些呢?到大四时他们就在意上述这些了,因为,他们显然发现了一条通往社会认可与财务稳定的“精英之路”。

选摘十 “大多数新生表示,他们要么是家里最大,要么就是最小的孩子;16% 的人在家里排行居中。还有16% 的人称,他们没有兄弟姐妹。”

我:啊哈,这终于讲得通了!老大通常最努力,以获得父母的关注。最受父母关注的老幺则通常靠这一点获得资源优势。而独生子女就自然而然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爱与资源啦!可怜的“中不溜儿”们——祝他们退而求其次申请耶鲁时好运吧!

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当然,正如所有的调查一样,尤其是这种“非官方”、不那么严谨的调查,结果往往“很有料”。这些“料”可以洒进我有些尖酸的评注中取点乐子,也能让大学管理者们从中大抵了解其学生群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当试图去认识、理解新一届学生时,我们和大学管理者甚至应当再多问点儿问题。

    哈佛也许并非某位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名”,这是因为,他/ 她曾期望一个不同的环境、大学所在地,或者某种在美国学生的大学选择中举足轻重的其他特质。它显示出,这些学生并不单单基于大学声誉便作出了首选决定。这是健康的,也是正常的。同时,它并不表示,那19% 不把哈佛当“第一选择”的学生在这儿就会过得不开心、对学校不满意。

    是的,在哈佛学子中,中上层阶级占据了压倒性多数;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未被贫穷的阴霾笼罩过。但我们不要忘了,一个有3 个孩子、居住在纽约的年收入12.5万美元的家庭,与一个仅有1 个孩子、居住在小城镇、同样年收入12.5 万美元的家庭,构成了迥异的家庭经济环境。此外,我们也不要忘了,许多移民家庭,如我自己家里,在父母留美读研期间便经受了长达数年的“伪上流阶级”穷酸生活,年收入12.5 万美元是长时期努力的结果。

    尽管来自乡村地区的学生整体而言通常更趋于有接受经济资助的需求,但我敢断言,最大的经济资助“礼包”会有相当部分给到了城里的孩子。我知道一些来自城市贫民区的哈佛同泽,家里所拥有的便极其极其有限。仅仅是“住在城里”这一条,并不说明你家就有上大学的财力。中国大城市中,流动务工人员的孩子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

    宗教信仰是个很难说清楚的事。很多时候,我的同学、朋友们称自己为“天主教徒”或“犹太教徒”,但其实从来就没去过教堂或者犹太会堂,当然也没向上帝虔诚祷告过。他们只是在文化上属于天主教或犹太教,在宗教传统、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抚养长大,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与灵性追求。有意思的是,相当部分这样文化意义上的教徒们与不信教者相较而言,对探索信仰与宗教问题的兴趣反而较小。

    前述的“苹果现象”很有趣,也不那么有趣。说它有趣,是因为在我上大学的前三年里,绝大多数同学用的还是普通台式电脑;然后,到2006 年,突然就沧海桑田、形势骤变了:当时,苹果公司发布了其笔记本电脑——MacBook,阶梯教室里便转瞬被Mac 们淹没了。说它不那么有趣,是因为对苹果产品的消费与较好的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是紧密相连的。iPhone 的价格并不便宜,每月的账单也不是小数目;购入一台MacBook 的花费显然就更加不菲了,拿买它的一半价钱,你就可以入手一台其他品牌的个人电脑。苹果消费现象可能与哈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高收入家庭的事实相关。

    啊,作弊。啊,高期望。这二者之间怎么会没有关联呢?当你给自己许多压力时,你会不顾一切、不计手段地想要成功。对许多人来说,这意味着投机取巧,或者说作弊。倘若你正在饱满的课程量、课外活动与兼职工作间努力找平衡,那么,也许仅仅是拷贝室友的部分经济学习题答案并不算坏事吧?仅此一次而已嘛。我无法苟同这种做法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在何种情况下会伴随着压力而产生此类作弊行为。哈佛与其他大学应该提供的,是缓解这种压力的宣泄口,不管以社会活动还是心理咨询的形式。心理健康在哈佛、在一些别的大学,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尽管大学当然不应对此负全责,但它们有义务去创建一个支持体系并向学生提供帮助。

    关于男女性之间的薪资“鸿沟”,我甚至不想带头去谈它。此前便有研究显示,男性更趋于过高估计他们应得的薪资水平,不管他们值不值那个价码,在与雇主讨价还价时会比女性更加“来劲”。另一方面,女性则对自己的成就谦逊多了,在谋求报酬时也比较低调。在我们的文化中,便有着如此不成文的角色期待:男人可以更粗鲁莽撞、更自以为是,女人则应当是“温良恭俭让”的、甜美可人的。懂得躬身自省、考虑他人感受的男人,会被视作“女里女气、懦弱不堪”而惨遭摒弃;坚定自信、敢于讲出自己想法的女人,则会被认为是“咄咄逼人、没有吸引力”的“女汉子”。调查所揭示的这一事实表明,即便在高等教育的顶层,这一方面仍然难以置信地令人失望;它同时也表明,不管美国人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已经取得了何种进展,这些进步还依旧不够。哈佛女人,正如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其他大学的女人一样,还需要被赋予更大的权力。大学能够在这一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针对歧视的开放性对话,相对平衡的教职员工性别比例,关于鼓励男性认同女性具有更大权力
以及鼓励女性赋予自己更多信心的工作坊。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我不明白《哈佛深红报》为什么没将“金融”作为“咨询”之外的另一个职业选项。想想看:还在成长期的人,谁会说“我想当管理咨询顾问”或者“我要做投资银行家”?孩子们梦想的,通常是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耳熟能详的(演员、作家、律师),不同寻常的(冒险家、航海者),还有完全就是编造出来的(圣诞老人、牙仙子)。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世界是令人动容、健康向上、生活中所必需的。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感受到: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噢,好吧,事实上显然看来,只要你在哈佛足够努力,就可以入职麦肯锡或者高盛(Goldman Sachs,美国著名投资公司)。近年来,哈佛确实在宣传多样的职业与工作选择方面做得不咋地。当然,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想去硅谷,不过说真的,其深层次的动机与去银行没有本质差异:钱,社会认可。啊,还有,在“脸书”(Facebook)或者谷歌(Google)工作比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供职酷多了——这可是加分项!

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也许关于哈佛新生的家里排老几与其缘何跻身哈佛原本并不相干,但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也是蛮有趣的。人们脑海中认为的家中老大、老幺以及“独苗苗”的个性特征,常常在人们对哈佛人的刻板印象中显现得淋漓尽致:有很强的驱动力、独立、雄心勃勃、坚毅果断。嘿,我就是独生女,我上了哈佛,因此我没啥亲身经历来辩驳这一发现。

    无论是《哈佛深红报》,还是我自己,都并非要宣称前文所提及的这一新生调查是最权威、最可信的;可我的的确确认为,该调查背后的基本理念非常重要,搞清楚即将入校的新一届学生群体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这不仅
可供社会评论、引人关注,正如我所做的那样;而且对体察哈佛历年在学生群体多样性方面的成败得失有着实用价值。最重要的是,学生特征与期望方面的显著变化,能够帮助大学管理者找准本校的系统性问题,更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有利于其适应的环境。但说到底,新生们并不只是一串数据,而是一群不能被简单粗暴化“蒸馏”为数字的鲜活个体。虽然了解趋势规律很有助益,但将他人视作“人”是更加重要的;他们中的每一位都从一个独特的环境中走来,有着与众不同的心思脾性。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我期待着看到管理者们、教师们、家长们,以及“围观群众”心中还记得,眼前的那些学生是一个一个不同的人 ;还记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定位到学生们大学历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本真所在。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