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工在云南也是大学老二,有52 个博士点、206
个硕士点,是老牌大学,过去叫昆明工学院,在冶金部的三大名校(东工、北钢、中南矿冶)之外也是颇有名头的。今天该校抓住专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根治扩招以来高校所患“癌症”:为了扩招生源追赶热门专业,造成少数专业供大于求,成为全校就业陷阱;不顾办学条件盲目开设专业,对学生培养不负责任;专业能上不能下,牺牲学生前途以保住专业教师岗位。
专业结构调整关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一定要坐实科学依据,才能保证调整不出错;有科学依据,才能减轻专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反对阻力。昆工也承认,目前用于专业评估的考核指标的确有点粗糙,学校正在调查研究,细化评估。其实,不仅需要细化评估,指标也有些不科学。
首先,用大四学生的毕业时签约率来判断就业率是不科学的。麦可思对全国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2012届的本科毕业生有24%
是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的,各专业就业速度的快慢不一样,如历史学科有39%、文学有34%
是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因此,毕业时的签约率或就业率不代表真实就业率。再有,签约的2012 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有24%
发生过辞职,初次签约率高的专业未必是就业率高的专业。如果只考察初次签约率,会迫使有些专业老师不顾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质量,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离职率高,半年后实际就业率低。高校不能鼓励把学生推出去了事。所以,初次签约率不能科学地代表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用作专业结构调整缺乏准确度。要用读研率加上毕业半年后的实际就业率。
其次,要把学生的在校体验作为最重要指标加入到专业评价中。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至少要收获两个东西,一是结果,如就业或读研,二是过程,即在校体验。各专业满意度就是在校体验的指标之一。在校体验既是校友忠诚度所在,也是大学生的潜质形成。
最后,数据的代表性非常重要。要做各专业指标排名,分专业的指标最容易受样本偏小的影响。全样本调查及高回收率才能保证各专业指标的代表性。即便是高校保证了指标、调查时点和样本的科学性,核心指标成为裁撤专业的根据后,还要防止各专业产生作假动机。以麦可思的观察和经验,没有防范技术作假一定是大概率发生的事件,这实际上是各高校和教育机构正在发生的弊端。高校不要让被考核的各专业介入毕业生跟踪调查,教育管理机构不要让被考核的高校介入毕业生跟踪调查,是保证不作假的基本条件。独立调查就是不要被考核方“配合”。所以,跟踪调查需要有仿冒答技术作为支撑。不能让作假毁了本来正确的专业结构调整。中国高校应当吸收“被就业”的教训。
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不能等于专业调整。专业调整包括三个内容:需要调整培养内容的专业、需要调整培养定位的专业、需要缩减与停招的专业。只有裁减专业才叫结构性调整。当然,最难的是裁减专业,裁减专业的阻力超过教师考核,弄不好专业教师们会像重庆工商大学学习,跑到校门口去唱国歌。其实,唱歌不要紧,只要指标真,吼了一嗓子,还得归调整。但是,你的调整依据真的经得起利益受损者的挑剔吗?对于这一点,校长们最好要有思想准备。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