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同学们在大学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最近读到高职工作者范唯的一篇文章《高职院校:让每一个在学校里待过的人增值》
,这篇文章的作者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北大人民医院招聘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做护士实习。一个雅安小学校,得到北大医院青睐,那还不把鞋底板跑掉?但是,一位雅安职院的学生拒绝了!为什么呢?
他说:“成都军区总医院已来招了实习生,我已经答应他们了,虽然还没有签协议。”“失信于成都的医院,失信于自己。有了第一次的失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我的人生也许从此就陷入虚伪和功利中,我不能冒险,那会让我后悔一辈子。另外,如果我去了北京,成都的医院会对我们学校有成见,以后就不会再到我们学校挑实习生,我的学弟学妹们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很多公司,包括麦可思公司,都有个毕业生签约不诚信的高校名单,以后见了该校简历不给面试机会,没时间花在不诚信的学校。
文章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石子坚教官,他讲枪械课,教学员如何使用武器。他的示范和解说都很到位,但他最后说的一句话,让范唯觉得他是一位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他说:“我上的这门课,不仅仅要教会学员使用枪械,最关键的是要把枪交到好人手里。”
是的,人才的培养不只是技能和知识,也不只是音体美考级似的“素质”培养,或各本科高校的通识学院(博雅学院)的人文知识教育。如上文作者范唯指出:“老师是在教知识、技能,比这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德育的东西自然而然贯穿其中。”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非常重要,是聘用、培养和提拔的主要依据。因此,各高校应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在校期间的价值观提升。在麦可思的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查中就有这样的问题:“大学帮助您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回答选项包括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参与公益、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包容精神、知恩图报、人文美学修养、健康卫生习惯、关注社会。这些内容的价值观,指的是文明习惯、道德修养。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基本上包含了这些指标。
德育也是国外高校强调的事情,如哈佛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a fine human
being”(一个好人)。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在新时期的中国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包括了传统道德的回归——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还有健康卫生、关注社会、遵纪守法等现代文明道德。
改革三十多年,中国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教育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这一挑战让品德教育力有不逮。从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云大马加爵事件、西安音院药家鑫事件等在校生极端事件发生,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场道德的不满意,都反映出品德教育的无力感。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是中国的未来,我们希望什么样品德的人支撑起未来中国?这不仅是我们思考的时候了,也是我们行动的时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