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放下身段去应聘原来本科干的工作,如西南财大的研究生就有申请银行的前台工作,这些过去都是本科生的职位。本科生开始应聘原来高职生干的岗位。一层层往下压,高职生在哪里去找工作?
如果高职生学的课程内容跟本科类似,只是少了一年学习,那么企业愿意用高职的薪水去购买跌了价的本科生,或用更低的薪水去购买中职生做同样的事情,譬如文秘专业。这样的话,高职生就成了就业提款机,本科生、高中生、中职生都可以来提走高职的就业岗位。高职要保证自己的就业市场不受侵蚀,就得办出自己的高职特色。
办出高职特色,就要在专业设置上避免跟本科雷同的专业。譬如办英语专业,就得办应用性英语而不是一般英语。文科类专业上本科比较有优势,如历史、英语、文秘、财经、中文,高职应尽量避免开设此类专业,即使要开,一定要确定你有是高职生市场。虽然目前大学扩招你生源暂不成问题,几年后高考生总数全国性大规模下降时,你那时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生源无继,如何赖以为生?
不是开玩笑的,中国人还是想读本科,能读一本就不读二本。现在北京、上海的考生总量急剧下降,三年后全国生源大规模下降,那时的有限生源会奔哪里去?我要是高职院长、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校长,现在会睡不好觉,因为来日无长了。赶快抓就业质量吧。
办出高职特色,要在培养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你本科培养工程师,中职培养工人,我高职就培养技师行吗?你本科追求学校的理论体系,我高职就讲产学结合,边学边干,出来就顶岗。你本科讲培养基础宽,我高职就针对某个岗位培养,还可以订单培养,让咱学生没毕业单位就找好,你本科宽基础毕业半年后还找不到职场着陆点!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民营经济是个广阔天地,高职大有作为。
高职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内容和方式都要以就业为导向。要跟踪自己的毕业生的就业和能力情况,调整课程和教学方式。这样,即便是生源大降,就业严峻,高职都能保有自己的一块天地。
不要追求学校专生本,生上去了不过是三本,三本就业不如高职时,招生不如高职。也许对高校来说专生本可以多收学费,可是雇主就没把三本生当秀才,你得有高职生的技能才行。现在家长们也开始觉醒了,不会傻乎乎地交四年学费,落得孩子没法就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