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1+1 序 言

(2008-09-19 14:31:38)
标签:

成长

申请大学

成长1+1 序 言

 

尹一丁

 

21世纪的父母,你们准备好了吗?

 

  伯庆对他的女儿一直很低调。和他交往这么久,很少听他提及女儿的情况。2002冬天,我跟伯庆在中国相遇,闲谈中才知道他的女儿王可被哈佛录取了,在座的朋友们吃一惊。我本人在中国接受的大学教育,在美国接受的博士教育,现在英国任教,有机会亲身体验到中、美、欧洲的教育文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人才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于是我就开始追问伯庆的教女体会。过了不久,伯庆给我寄来了一个电子书稿,也就是现在这本书——《成长1+1》。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记录的是21世纪最初两年,一个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孩子的中学故事,但它涉及的教育问题意义深远。仔细阅读华裔孩子王可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新世纪对中国教育文化的机会和挑战。

  对我来讲,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是21世纪的人才;其二,作为父母,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这样的人才。我认为21世纪的人才至少应该具备哈佛大学录取本科新生的三项要求:学习成绩、课外活动与性格修养。

  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有志向、有信心及良好的自律能力。他们自信又谦逊,善于沟通又不随大流,具备独立的个性及自尊,有独立思维的能力,有爱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良知。他们关心时事,具有国际化的眼光。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伯庆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父亲。他从不强迫孩子学习,因为“学习是她自己的事”。他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家庭作业,只读一读她的学校报告”。这种为父之道,恐怕在很多中国家长看来似乎有些放任自流,但我认为,伯庆教会王可的是成为一个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核心素质。

  首先,伯庆教育她刻苦勤奋、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的重要性。他让孩子认识到“只要全力以赴,没有做不成的事”,有志者事竟成。他同时培养她的自我管理能力。书中说“有条理、有自律力、有动力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人生会大不一样”。

  同时,伯庆教育她要自立自强,学会自己处理难题,培养她坚强的性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她“学会接受失败,承受失败”。伯庆要求女儿为自己选美去募捐,有意对她进行性格训练,让她“学到了谦卑,与人交往,学到了忍耐与坚定”。

  另外,伯庆教给她处理压力的方法与态度,在工作与兴趣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把握好做事的度,学会放松。他还教她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要她在努力中学会放松,尽享生命之美。他要求女儿“有良知,关心弱势群体和社会公益”,“坚持真理,不随大流”。

  孩子如何形成一个完整、健康与良好的人格,才是父母应该教会子女的东西,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课。伯庆能够使自己的女儿具备这些素质,完全取决于他吸收了中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教育理念上,伯庆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父母,用王可的话讲,她的父母没有“成天要把孩子送到麻省理工或斯坦福,他们不强迫我走华人天才少年的路,他们只想让我在学校好好学习”。他们只希望孩子尽力,并不给她额外的压力。

  他首先是女儿的一个朋友、帮手、参谋、教练,而非一个老板似的家长。他和女儿一起锻炼,一起聊天,做朋友,帮助她分担苦恼并解决问题。他管理孩子的方法平等而民主,对孩子充满信任与鼓励。大多数时候,他充当的只是一个帮手的角色,给予她关爱及不遗余力的鼓励。对于伯庆来讲,教育子女是一件人生乐事。

  从教育方法上,伯庆利用了中国与美国教育文化的长处。美国教育文化的优点是充分鼓励个人创造力,培养独立的个性与自尊,利用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全面发展,形成完整的性格。中国的教育体制鼓励自律与刻苦,训练严格。伯庆吸收了两种教育文化的优势来教育孩子。人才不分国界,教育亦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吸取中西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长处去培养21世纪合格的人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王可的故事为此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作为伯庆这种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成果是:王可成为一个自信自强、真诚正直、可爱善良的孩子。她不仅学业优异,而且性格健全;她关心他人疾苦,充满爱心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她处事冷静与从容,同时还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她虽然在美国长大,却了解与挚爱中国文化,这一点难能可贵。

  王可的文笔流畅感人、活泼可爱、幽默机智,我连读两遍,不忍释卷。王可具有同龄人鲜见的成熟与睿智,她对问题往往有独到的看法,书中常有隽语涌现。小王可写给她父母的那封信深深打动了我。那封信真情流露、切中要害,作为一个孩子,她竟深知为父母之道。这封信可以视为新世纪子女对父母的宣言,建议每个父母都应该认真读一下、想一下。

  中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孟母择邻而居,三易其地。每个中国父母都对孩子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中国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往往可以做出重大牺牲。但是,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的关键是充分接受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从王可的故事可以看出,父母之道在于平等,尊重、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和孩子成为朋友,理解孩子的情感,倾听孩子的声音,绝不放弃对孩子的信任和信心,不断开发孩子的潜能。对他们要充满关爱,让他们愉快地生活、热爱生活,同时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关注他们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发展,教给孩子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我始终认为,人格的健康与完整是教育的核心。孩子能否长成一个身心正常、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孩子的成功始于父母。做父母不是一件自然而然、无师自通的事,教育孩子先从教育自己开始,不合格的父母永远无法教育出合格的孩子。所以,要想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先要学会做一个21世纪的父母。我想在此用王可的一句话呼唤中国的父母,“孩童时代只有一次,我们期待和父母共同经历这一美好时光。做父母不困难,难的是抓住机会成为伟大的父母。你准备好努力去做了吗?”

 

 尹一丁博士,2003年6月

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管理策略及市场管理系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