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在23日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95万人,差不多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还多,就业任务非常繁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怎么破?未来的就业如何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就业已连续多年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而在愈演愈烈的对就业的讨论中,人们对于就业的考量也不再局限于最初的对个别数据例如就业率的关注,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力,转变对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已成社会共识。
2016年11月,恰逢《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和QS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相继发布,再次让就业力一词掀起世界报道浪潮。尽管大学培养的最终目的并不旨在就业,但在当今的全球就业形势下,就业已然成了许多人衡量大学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何为就业力?如何定义就业力?或许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和QS这两所权威机构的评定指标中可了解一二。
何为就业力?
尽管同为全球大学就业力排名,但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和QS分别发布的排名中,一些高校排名相去甚远。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为例,排名前十的分别为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东京大学。而在QS排行榜中,排名前十名的大学依次是: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悉尼大学、剑桥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其中仅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两个排名中均有上榜。为了厘清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或许更多人关注的是两个排行榜评价就业竞争力的具体指标设置。
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介绍,该机构发布的排名基于法国人力资源顾问公司Emerging及领先研究机构Trendence合作进行的调查,调查共访问了全球超过20个国家逾5900名招聘与行政人员,列出了院校多个吸引全球雇主的因素,包括大学教员质素、研究设施、学术领域表现、学生国际视野、大学声誉及毕业生经验等。至于雇主甄选员工主要考量因素,则包括灵活性、积极性、沟通技巧、适应力、对别国文化的敏感度及处理压力的能力。最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根据上述指标对全球各知名院校进行了评价和排名。
QS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于2015年第一次发布,囊括全球共300所高校。该排名在征集了全球权威专家、雇主的意见后,选取了全球雇主评价、雇主合作、校友成就、校园雇主招聘活动、毕业生就业率5个指标,且每个指标因为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同而权重不同。其具体指标内容及权重如下: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25/27022c6efecd495db6d5c19e0f5738e6_th.jpg
雇主评价
雇主评价由针对全球毕业生雇主的调查来完成。在该调查中,毕业生雇主被要求来鉴别大学培养的该领域最优秀的毕业生。在2017年的大学排名中,37000名雇主参与了本次调查。
校友成就
为了评价校友成就,QS研究了取得杰出成就的校友及其母校。在2017年的大学排名中,QS共分析了21000名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富有创造性、富裕的或乐善好施的人,以此来确定哪所大学培养了更多改变世界的毕业生。列表中的许多人整理自美国和英国的研究及新闻媒体,QS最后通过加权公式并赋予权重来进行国际化排名。
雇主合作
该指标旨在评估大学与企业伙伴在研究和其他领域的参与情况。2017年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涉及2000个与大学合作的全球顶尖公司。
校园雇主招聘活动
这个指标旨在评估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的直接和雇主联系的机会。雇主的存在增加了学生获得实习和研究的机会。
毕业生就业率
这个指标最简单,却也是了解大学就业力培养的必要因素。它包括评估毕业一年内全职或者兼职的毕业生比例(排除那些深造或无法工作的情况)。该指标分数由每所大学的就业率及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来决定。这说明一所大学促进就业的能力可能会被该校所在国家的经济表现影响。
QS信息部研究主管本·索特说,研究结果显示,十分关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大学一般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方面表现更卓越。然而,排名并未展示出学习STEM学科的毕业生更可能在毕业时获得工作。
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指出,全新的研究方法并不仅仅简单地考虑最终结果,即一名学生是否被雇用,而是大学如何成功地创建一个高效的生态体系,帮助所有毕业生找到满意的第一份工作。通过校友/企业的积极合作,不断提高学生在全球的长期职场竞争力。
培养始于课堂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强大的学历背景来帮助其实现职业预期,更需要扎实的就业力。而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的就业力培养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
首先,课堂是许多高校就业力培养的起点。这里所说的课程培养是指高校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念融入课程设置之中,确立学校课程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目标,构建培养学生文化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例如,日本驹泽大学为了提升本校就业力,实施了包含就业力育成的支持教育课程、相关教材撰写,以及制定驹泽大学就业力育成支持系统的计划。驹泽大学期望通过构建该平台,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沟通的学习习惯,以此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注
驹泽大学始建于1592年,于1925年开设大学教育。它最早是日本佛教曹洞宗的僧侣培养机构,现已发展为一所日本著名的私立综合性大学。
同时,积极构建功能全面的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也是许多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举措。就业咨询服务中心既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又有助于引导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加强学生和雇主的沟通,促进学生实习实践的完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在2016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全球大学就业力排名中位列24名,在2017年QS毕业生就业力排名中位列35名。知名就业咨询机构 High Flyers Research 2016年的毕业生市场报告显示,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也是全国最顶尖的大学毕业生雇主目标大学。谈及自己引以为傲的就业力时,该校特别介绍了为本校大学生提供的有助于个人和职业发展机会的名叫Stellify的项目。该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富有变化的额外的课程辅助活动以开阔视野,理解当代社会问题,增强他们对当地和全球社区的关注。如果完成相关活动,学生还可以获得曼彻斯特领导奖。另外,该校就业服务中心还为学生提供以下职业服务:
◆提出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建议。
◆指导职业选择。
◆通过“我的未来分析器”,帮助学生鉴定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的技能。
◆提供技能提升工作坊和课程。
◆安排工作实践和实习的机会。
◆提供专家职业指导。
◆通过邮件形式告知学生职位空缺。
◆构建信息全面的大学职业网站。
另外,加强校企合作也是国内外高校就业力培养的一种途径。曼彻斯特大学竭力通过提供各类资源以获得就业支持。该校目前已与7000名来自跨国公司、中小企业的雇主建立长期联系。每年学校的人才交流会、工作坊及展示会会吸引超过600家企业参与其中。
高校还可以通过改进教育培训体系来提升毕业生就业力。邀请雇主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开发,甚至参与培养过程,或者让教师参与企业项目都是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力的有效方式。邀请雇主和企业代表到校开设讲座已成惯例,澳大利亚邦德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更据此设计了符合行业惯例、标准和方法的真实的评估活动。
关注就业力,勿陷身份危机
近年是自20世纪80年代记录毕业生就业情况以来,就业状况最为严峻的几年,各个高校都在努力增强本校毕业生对雇主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学费的不断上涨也加剧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的考量。大学生需要确保他们在课程选择中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大学需要确保他们的课程使学生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了准备。什么是大多数雇主认为的优秀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大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以确保学生能够成功就业,保证他们为就业准备好了,但至今未果。
盛行于当下的就业质量报告、权威机构发布的就业力排名,都是佐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方式。然而,要培养杰出就业力并非易事,通过单纯一份报告或者一个排名也并不能展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卓越。毕竟,一些学者和业界领袖在接受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访问时均表示,大学培养既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没有满足企业的需求。
而对全球雇主的调查发现,志同道合的人更受雇主青睐。
而让人更为担忧的是,对就业排名、就业力培养和产企合作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大学研究、职业教育和学术培养的失衡,高等教育更易陷入身份危机。
所以,尽管对于就业力培养的讨论愈演愈烈,高校也需在这样的浪潮中“独善其身”。高等教育机构在寻求毕业生就业力解决方案的同时,应关注全人培养的重要性。毕竟,毕业生未来生活的全部并非就业。不再聚焦就业力,大学需要培养的是全面的毕业生——有丰富的创意、想象力和高水平的学习能力,以确保他们为未来生活的任何事情都做好准备,不只是为了一个职业而活。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8/98270fb3a13449eebd8ee6d1a7b5eafe_th.jpg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