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麦可思
麦可思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511
  • 关注人气:3,9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大学专业百年变迁

(2017-01-24 09:33:50)
标签:

杂谈

  从早期国家统一设置专业,到今天“冷热专业”如走马灯般的变换,高校专业的设置与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24/caca141e3788412c9815049e1df3886c.jpg

效仿西方设置专业

  19 世纪末,中国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旧式私塾、书院向新式学堂转变,教学的内容也从文学、珠算类转向“分科立学”,吸收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内容。1901 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第一次提出了分设经学、史学、格致学( 科学 )、政治学、兵学、农学、工学等科目的“七科分立”方案,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设置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学科专业。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大学学科专业及课程分为经学、政法、文学、医学、格致、农学、工学、商学八个学科门类共46 种专业。当时,高等教育刚刚起步,专业设置也处在探索阶段,故而很多方面并不成熟。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24/15d261fb5ebc42538b9e31366e50b525_th.jpg

重学术,轻职业

  民国初年,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教育界进步力量的支持下,对旧式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于1912 年10 月颁布了《大学令》,将大学学科专业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个学科门类。次年正月,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对专业、课程体系做出详细的规定,大学分7 科47 学门1105 科目,绝大部分都是必修课。删除了部分有悖于时代进步的学科,增加了一些反映西方文化精神的科目(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以及反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科目(物理、化学、工程学等)。专业体系日趋完善,设置上也全面地向欧美看齐。此后数十年里,高校专业屡经调整。直到1949 年,高校专业设置大体仍以学术为导向,职业的色彩较弱。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24/2f08b90244be4c53992d5a61b3a379c4_th.jpg

“苏联模式”的影响

  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专业设置的调整也同步进行。此后的几年里,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效法“苏联模式”,国家以培养“专才”为目的,设置了大量农科、工科等专业,文科、政法、财经类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57 年,“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中央决定突破“苏联模式”,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了第二次大的变革。总的来说,即“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由中央、教育部进行统一规划,具体专业设置则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然而,各地盲目设置专业,造成专业种类与专业点数急剧膨胀。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24/2990f8b7536549b38f5fc753206af003_th.jpg

专业设置迈向规范化

  1978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改造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专业设置与改造的原则。从1980 年开始逐步增加政法、财经科类和工科中轻纺、食品等专业的招生比重,其后几年又增加了文科的比重。然而,屡次调整都是解决了专业发展中旧的问题,可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到了90 年代,高校专业设置又经过了两次调整。1993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突破了传统以行业划分专业的办法,将学科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十个门类,下设71 个二级学科门类,专业种数为504 种。这次调整成为中国大学专业设置与划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志。1998 年的专业调整,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更趋科学。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24/5eead00457a54e2cb398af70a2f826ca_th.jpg

重视市场导向,灵活设置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旧有的专业门类划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及人才培养的需要,于是教育部于2012 年10 月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艺术学门类,专业类92 个,专业506 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为灵活,就业导向使专业间的迁移成为一种常态。有些高校开始逐步建立专业预警系统,反映市场人才供求关系,为高校专业调整提供依据。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08/98270fb3a13449eebd8ee6d1a7b5eafe_th.jpg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