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开步走——记麦可思的创立
(2009-08-13 17:42:16)
标签:
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故事杂谈 |
分类: 麦可思故事 |
2003年,扩招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时,失业人数比上一年翻了一倍以上,我就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那一年,是美国大学对本校毕业半年后学生年度调查的开始,也是世界银行领头做的职业分类和能力分类应用之初。2006年我被聘为西南财经大学的特聘教授回到国内,当时我就很想做中国大学生就业与能力跟踪数据库,为高校改进培养提供以结果为导向的参照系。
一开始,我想到是申请科研基金来做这个事。可是,国家社科基金平均资助额是5万、自然科学基金管理项目平均是18万;而我做的这个数据库系统,包括硬件、软件(Oracle、SAS)和人力投入,几年下来花了近千万。靠科研基金不行,只好找到西财置业公司投入,以后有了收入就给他们。老板是我原来在国内的研究生同学,所以就同意了。
有了一点钱还得省。麦可思开业时,只有借用西财置业的一间教室、两部电话、三台计算机,所以叫一、二、三、开步走。中间有很多艰难,我自己有过动摇,怀疑“红旗还能打多久”。我那时最怕两件事:一是怕看电子邮件,可能又有职工说“王老师,我要辞职了”——光靠理想是留不住人的,一个创业的人要习惯被职工不断解雇。第二是怕天亮,因为经常没有资金,虽然我不敢在麦可思拿一分钱,可职工们要基本收入。我做了半辈子研究没做过实体,不知道怎么开口借钱;半夜想上一两个小时,坐在床边睡不着,就怕天亮,天亮我就得面对现实。最难开口的一次是向原来的研究生师兄借钱,怕给别人难堪。想了一个多月,钱逼得自己开了口,老同学痛快答应,隔几天又偷偷交代我不要告诉他老婆。后来老同学告诉我,“伯庆,你可能忘了,当年我送你出国留学,在北京机场你把自己在黑市换的三百美元给了我二百,鼓励我考GRE……”
我不敢肯定他说的是真的,快二十年了。麦可思到了今年,开始有了一点收入。2009年,大家都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开始重视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outcome-uaton oriented)——这是我在美国做了16年的研究工作,也是麦可思团队的服务内容。人也留得住了,让我感动的是,有三个年轻人放弃了到手的公务员职位,带着理想来加入麦可思,有个职工的妈妈专门从安徽来看麦可思,看看是什么力量把他中科大毕业的儿子从美丽的芜湖和公务员职位拉走的。当您读到这份报告时,责任编辑北理工硕士毕业的罗惠文是国家公务员考了第一名来到麦可思,常常跟您们联系的西财硕士毕业的小武是拒了国税职位来到麦可思。还有北大数学硕士毕业的赵淑平带着统计分析团队默默地进行分析,麦可思的青年人都是这几届的毕业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一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在此挑战公司的年轻人”,我摘录一段结束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