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成长分享: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

标签:
女子学校母亲素养工程智慧妈妈成长室一年级新生教育 |
分类: 亲子话题 |
分享者:石静,慈溪市白云小学学生家长,一位喜欢阅读、听音乐、看电影的职场妈妈,正朝着“理想型”妈妈努力迈进。
时光总如白驹过隙,或许是生活有了孩子相伴的缘故,时间匆匆却不自知。都说养儿不易,作为妈妈的我,当下更是深有体会,尤其是孩子去年上了小学以后,这一年日子过得尤其焦虑与不安,担心他不适应新环境、担心他胆小懦弱被欺负、担心他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进度等等。然而,孩子日常却表现得淡定自若,让我这个成年人面对自己这种“不理性”且“不淡定”的心理,也只能是时常暗暗嘲笑自己罢了。
新生开学在即,作为过来人,想与妈妈们分享些许心得。
这一年里,为了打消自己的焦虑情绪,一直行走在 “取经”的路上。我时常和学校老师、同学家长沟通、交流,发现我的焦虑和困扰居然是共性存在的,原来大家都一样。渐渐觉得自己过多的担心和焦虑最终也只能是作茧自缚。确实如此,孩子始终是要融入社会的,始终是要自己踏出人生的第一步。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第一次”的未知,可能是喜悦,也有可能是困扰;可能是收获,也有可能是失去……即便他现在还很年幼,浅显的道理总还是能想通的。今天我“狠心”的放手,是避免他今后面对困难来临时更多的措手不及。
在开学前的暑假,我就告诉儿子:“以后你的学习和生活,都要自己合理安排。给你一个小闹钟,学会自己设置闹钟起床,自己设置作业时间,一个学会自我管理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小学生。”这件小事让我在之后的一年中受益匪浅。当老师在群里询问迟到孩子是否请假而家长说不好意思睡晚了时,当其他家长在朋友圈抱怨孩子一点点作业磨蹭到深夜时,我庆幸,我家孩子的时间是自己把控的,他为了玩耍与阅读,会认真快速地完成作业,早上也经常在我磨叽时催促我:“快点快点,要迟到啦!”
假爱之名,过度包办,过度掌控,将孩子的人生牢牢圈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你以为是爱,其实是害。诗人于戈说:“为人父母,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学不会放手,你替孩子走过的路,终将成为他爬不上去的深坑。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镜子;同样,孩子也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教授孩子生活的技能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孩子就好比是我们自己的影子。然而,孩子本是纯真,自始至终也在提醒我们成年人应该始终保持简单、纯真、善意的生活心态。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把自己那些狭隘的思维逻辑和认知强加给孩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如此便成了“盲风振乔木,硕果失其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孩子的个性与意识层面建立的好与坏更多地取决于原生家庭。作为妈妈,我本身并没有渊博的学识和才华,我也提供不了十分优渥的经济条件给予铺垫,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尽可能的以身作则,教会他仁义孝道、明志自强,让他懂得如何善待他人、如何学会感恩、如何懂规矩知敬畏……我深知能教授给孩子的东西极其有限,我想唯有做好自己,让他在成长的环境当中,尽可能的有个尚且可以“效仿”和“参照”的对象。
我和孩子爸爸工作出差较多,所以孩子很多时候与奶奶相伴。“隔代亲,隔代宠”是我最担心的教育问题。为此,我再三跟奶奶沟通,在孩子的生活方式上,尽可能按照我们的要求,不要放纵,不要包庇。我和孩子爸休息的时间,在每件小事上都特别认真地做到孝顺长辈。外出旅游总是耐心地讲解,就餐时把最好吃的给奶奶,在家抢着做家务。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孝顺,学会了分担,学会了照顾老人。
当妈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
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希望孩子比我有出息。好像一当了父母,一生就到头了,就无所谓了。其实,孩子要学习,要成长,做父母的也要学习和成长。一味地说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榜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我们很多妈妈基本上处在了生活状态稳定、事业停滞不前的尴尬期。因为重心放在家庭和教育孩子上,会忽略了自身的提高。殊不知,我们这种惰性和懒散也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喜欢阅读,我会抽时间陪他坐在书店里静静地读书,育儿方面的资料很多,我偶尔翻阅,感触颇多。前面有车,后面有辄,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第二学期开学,孩子说这学期我想成为“白云好少年”。“白云好少年”是学校对优秀学生赋予的最高荣誉,我肯定了孩子的好胜心,也实事求是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首先,你太粗心,成绩不稳定;其次,你个性很温和,与人相处融洽,但没有主动发现别人的需求,并热情地给予帮助;再有,你没有特别出众的特长,各方面普普通通……所以,你与好少年的标准有差距。在孩子流露出沮丧的神情时,我立即给予鼓励:“当然,这学期才刚开始,这些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去弥补。妈妈这学期也有目标,我要考一本工作有关的资格证,跟你的好少年一样光荣,我们一起加油!”就这样,我们互相促进,一起进步,半年后,实现了学期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