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温馨提示:幼小衔接,家长更需要智慧

(2020-08-26 15:54:52)
标签:

女子学校

母亲素养工程

智慧妈妈成长室

幼小衔接

教育

分类: 亲子话题
       分享者:金曙光,高级教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原慈溪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慈溪市第四届名园长、慈溪市第七届名教师,白沙路街道“母亲素养工程”讲师团成员,慈溪市首届、第二届学前教育“园丁奖”称号获得者,原慈溪市博爱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主持的多项课题及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获奖。

幼小衔接,家长更需要智慧
       孩子升入大班后,家长会经常与老师议论有关小学的话题,部分家长通常会产生这样的顾虑:“孩子快上小学了,可是拼音、算术都还不会,字也认得不多。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会,我真着急啊!”孩子在学前阶段,到底该不该提早学习小学课程,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一段痛苦的挣扎。他们既担心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又担心孩子因提前学习,结果上小学后,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和动力。也有一些家长选择了两个极端:要么让孩子什么都不学,是“自由”教育的拥趸;要么对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填鸭,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个阶段,不仅需要家长用心,更需要智慧。正如《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家长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才能有更好的谋划,重点关注孩子的心灵、习惯、交往,更能给予有效的帮助,家长的智慧行动和自我成长更是孩子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挖掘孩子闪光点,帮助建立自信
       大部分孩子进入大班以后,纷纷被家长送进各种幼小衔接培训班,只有小部分家长选择以往的快乐教育方法,不希望孩子过早背负应试教育的压力,但之后发现其他孩子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还会使用拼音拼汉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开始担心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会导致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可向小学老师了解下小学课程及教学特点。其实入学前,孩子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比提早学习小学课程更为重要。家长可帮助孩子自己回忆,哪些是孩子比较擅长的地方,哪些是孩子做得很好的地方,并列举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孩子找到自己身上的很多闪光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重视孩子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可运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简单的数学。对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学习数学就是把数和量一一对应,学会数数和数量对应,比学会加减法更为重要。如让孩子通过拍皮球的方式学会数数、让孩子学习倒着数数字、按单数数数字、按双数数数字,通过各种变化,让孩子自己找寻数字的规律,也可以在超市、商场购物的时候,引导孩子来了解数字及其简单的关系,这样做,孩子就不容易感觉枯燥。在我看来,这些活动都一定要围绕孩子自身的成长需求来进行。很多时候,“拔苗”非但不能“助长”,反而会“害长”。任何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必然发生可遇见或不可预见的后果,并且难以消除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把握 “珍珠时刻”,了解小学生活
       幼儿园大班阶段会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设置幼小衔接主题课程,大班老师会经常与孩子们讨论上小学的一些事情,家长不妨积极配合老师,多和孩子交流一下老师都讲了哪些有关小学的新鲜事,也可引导孩子通过画画,来描绘老师跟孩子们讲的小学生活(小学的洗手间、操场和教室与幼儿园的不同……)此外,还可将每天晚上的“珍珠时刻”(睡觉前的亲子时间),有意识地融入跟小学有关的内容。可模拟小学课堂像老师上课一样,给孩子讲故事或者百科知识;还可把小学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小学会有哪些课程、小学生应该怎么上这些课。而这一切,会让孩子对小学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盼望。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是幼小衔接的重点和难点,孩子渐渐会清楚地知道,上小学要起得更早,每天会有家庭作业,上课要更加认真听讲,对自己的要求要更高,甚至还要吃一些苦。但家长定会与孩子的交流中渐渐感觉到,孩子觉得小学比幼儿园更有意思。

       有效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孩子为迈出人生最重要的一步做好充分的准备。家长用心引导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学习习惯、了解小学生活,才是为孩子“助长”的关键因素,相信这比孩子死记硬背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具备了多少特长更为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