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慈溪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蔡雪芳老师的一堂关于《儿童心理健康与亲子沟通》方面的课,受益非浅,感触颇深。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体会,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一、细致了解是基础。孩子出生以后,一般是随父母生活的,如果说孩子4-5岁、向你发脾气的时候,你还是一句“现在的孩子,真是不了解”,那是说不过去的;但我想也没有一个家长敢说“我是非常细致地了解孩子的”。这说明,我们平时与孩子的沟通还不够,对如何了解孩子的知识掌握还不全面。蔡老师的课程中,有一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她说,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成长点。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不了解,又怎么去发现或帮助孩子自己发现成长点呢?对孩子深入细致的了解是我们与孩子进行交流的基础。
二、正确引导是关键。蔡老师在讲课中把家长比喻成孩子的领路人、远航灯,我倒更愿意把自己比喻成孩子为人处事的“标尺”。为了这个“标尺”更平、更准,我改变了自己早出晚归的习惯,减少了工作上的应酬,增强了时间观念,做到了在孩子面前决不想当然的“承诺”……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观;正确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生活空间;让孩子更多地接受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三、优良习惯不可少。好的习惯受益一世,不良习惯贻误一生。蔡老师在课堂中例举了劳动习惯的培养、多动症习惯的矫正等身边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更清楚地明白:培养孩子优良习惯重任在肩,而且必不可少。抓住孩子发展的六个阶段,分析孩子在小学阶段的身心特点,密切关注孩子的方向性成长,都有助于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要疏导好,引导好,指导好。
四、健康体魄最重要。蔡老师在课程最后讲到了健康饮食方面的问题。不但清晰地给食品分了类,使各位家长既长知识又长见识:什么食品是孩子可以吃的,什么食品是不该吃的,哪些食品孩子可以多吃,哪些食品尽量不吃或少吃。这对于我们这些整天忙于工作、错误地认为“能吃进去就是补的”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了解到孩子该多吃些蔬菜、水果、坚果、海鲜等锐性食品,适量补充些维生素,家长应坚持和孩子一起锻炼身体,不断增强体质,促进发育,使孩子能健康地成长。
慈溪市博爱幼儿园跳跳1班陈
诺家长 杨叶飞
2008年6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