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鄢地十二镇,曰“马”者三:马栏、马坊、大马。
汉末,鄢陵县境内多为曹操屯田、驻兵之地,故鄢陵民众对这个远道而来创业的安徽人就有了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提起曹操,似乎妇孺老幼都能讲出个这样那样的传说故事,话里话外,你找不到舞台上大白脸的感觉,更找不到对“奸雄”的鄙夷和不满。在鄢陵人乃至整个许昌人的口中、眼中的曹操,是个高大上的顶级英雄,是尊无所不能更不允许亵渎的神。就连许昌市豫剧团编排豫剧《灞陵桥》,白脸的曹操也要在眉间抹上一道红,许昌人接受不了一个完全大白脸的曹操,按照许昌人的标准,曹操其实应该是个大红脸。
地名文化是正史很好的补充和细化,在鄢陵,关于曹操的地名,最多的当为大量村庄名字里一次次出现的“营”“屯”字眼,也不乏一些声名远播甚至吸引了日本三国文化喜爱者亲至乡间一睹真容的如“望田”“观台”“议台”等地名。
许是对曹操爱得太深,鄢陵人很多时候连自己也会在不经意间把家乡的点点滴滴都跟曹操扯上关系。
比如“大马”。
鄢陵民间传言,大马镇当年是曹操的养马场。
鄢陵三“马”中,论资历马栏镇当为最。宋朝,首都在开封,马栏镇为东京汴梁的京畿四镇,驻守有重兵,商贸发达,繁华已极。马栏镇是鄢陵三“马”中真正跟曹操有渊源的地名,而大马镇、马坊镇的“马”与曹操是没有点滴关系的。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早,车过大马镇,隔窗拍了三张照片。
马栏镇北路口的马雕塑时间已有些年头,前些年听人说大马镇也弄了个马雕塑,当时有人笑谈,说大马人言说,马栏的马是雌马,大马的马是公马……这么讲,大马镇民众的心里似有不服马栏镇的感觉,即便这“马儿”来得晚了,也要在公母上占个上风。说笑归说笑,雕塑有了,这一方百姓应该会得到稍许安慰。
图二:简单说说一九八九年《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中鄢陵三“马”的来历:
大马镇:明末,马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坡田村,后移于此,因据小马庄(今已不存)东侧,故称大马。
马坊镇:清咸丰十一年,清廷腐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高涨,马、王二姓及全村人等避乱,在南端筑寨,名马坊寨,雅称永安寨,集亦雅称永安集。今已连为一体,总称马坊。
马栏镇:因三国时期曹操在此屯兵牧马而得名。北宋时期,马栏是京畿四大重镇之一,曾有“商贾云集,八方争凑”的繁荣鼎盛。
图三:作为鄢陵人,对大马镇说不上熟悉,但印象格外深刻。一九九五年夏,骑了几十里地自行车到破旧的大马镇一中参加第一次的中招考试,落榜后的一九九五年秋天至一九九六年夏天,又骑着那辆破“二八”自行车往鄢陵县初中复读,大马镇是必经之地。那时的大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有一个被说得神乎其神的女企业家的故事在学生间传播。2002年时跟着父亲开拖拉机到许昌城卖西瓜,曾从大马南部、西部经过,遮天蔽日的苗木,平摊油亮的柏油路面是最深的印象。那时,大马镇的村庄应该已经是鄢陵人居环境最好的了。
前些年,大马镇曾打出过“中国花木第一乡镇”的口号,后来接触一些对大马比较熟悉的朋友,又增加了对大马镇的一个认知:这里的村子,千万富翁多,百万富翁多。
虽然大马的“马”跟曹操没扯上关系,但这并不影响大马的巨变。我想,雌马也好,公马也罢,只要能插上这个和平发展大时代的翅膀,腾飞是不容置疑的。
希望大马越来越好。
希望马坊越来越好。
希望马栏越来越好。
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也希望这片土地上辛勤付出的人们越来越好。
董占永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晨手机拍图于大马镇二零一九年一月十七日夜文字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