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对禹州印象很好。
禹州是个很有味儿的地方。
不仅仅是禹州有个烧钧瓷的神垕古镇,不仅仅是“药不过禹州不香”,也不仅仅是禹州代代倍出那些个载入史册的名人雅士。禹州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悠远厚重,像一道菜,不惊艳,可嘎吱吱咀嚼,可闭眼细品,韵味悠长。
中国人说自己家乡,最喜欢用“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字样。我总觉得这种说法严格意义上讲是迷信,但很多时候又确实是一方水土一方人。说河南,一说中国古代的河南名人,最常见的就是“今河南洛阳人”,古代河南洛阳这个地方确实大量涌现各种人才,是河南其它地方不能比拟的。翻看《后汉书》《三国志》,这一段时间,是河南许昌最辉煌的时候,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昌,并定都于此。看这一时期的的许昌历史名人,感觉上十之六七甚至十之七八都是“阳翟人”。
阳翟,就是今天的禹州。
钟灵毓秀的古代禹州人才辈出,到了当代,依然如此。许昌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不管是文艺界还是政界,都是禹州的最耀眼,并且都是集群式的方式出场。
小连是禹州人,跟我一样,算是个文学青年。
认识小连是在他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忘记了哪年。
后来,我们一家三口去过禹州,还和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连一起游了神垕古镇。
后来,他来过鄢陵,我们一起看清流河桃花。
小连小我十岁。
初识小连时,刘老师说,他是个有涵养的人。
正上大学时的小连,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谈吐和气质。那时就清晰地感觉到,小连没有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普遍存在的浮躁气息。他热情、坦诚、开朗、阳光、帅气、沉稳,说话做事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我们爱好几乎完全一致:文学、历史、摄影、戏曲。同样作为文学爱好者,他跟我不同的是,他身上没有我性格里的呆板、固执,他应该是个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环境的人,没有因为喜欢文学而变得迂腐、自恋、封闭或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我不知道他一个月挣多少钱,但他多年一直在坚持买书、读书。我说,我读书其实很少,更不舍得花钱买书,除非真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并且,就是偶尔买书,也多是旧书。小连说,毕业到现在,他可能已经买了两三千本书,我算了一下,一个书架最多也就装三百多本书,这家伙的藏书数量可是够吓人的。一说藏书,小连又说起了许昌剧作家王亚菲老师。他现在当然没法跟王老师比,王老师的家庭曾荣获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家中藏书三万五千册——王老师也是禹州人。
小连还在买书,每个月三四百元地往外花,甚至,2016年他买书花了六千多元。
我说,你应该感恩你老婆,这么支持你,没买房没买车,还这样花钱,你老婆太包容你了。
这样的老公一般女孩子我估计接受不了。
前天周末,远在禹州的小连在微信里发了个图片和文字,我点了个赞,然后就聊了起来。说了很长时间,到了很晚孩子要睡觉了才放下手机。最后,小连说,他给我寄几本书。
昨天寄出,今天就收到。
图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国人基本上都听说过这本书,但看过的恐怕没几个,1979年版。

图三:阎连科《东京九流人物系列》。因为阎连科是河南人,所以2001年在东莞一家书店打工时翻看了几页他的某本书,看了看,觉得文字干涩,有点儿生硬,读不下去。后来看一本评论,说阎连科模仿的是《红楼梦》。多年后的再后来,关注他是因为媒体铺天盖地都在说我的这个河南老乡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
然后,又有人说,阎连科是莫言之后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应该读读他的这本书,看看跟2001年的文字有啥不同。

图四:梁晓声《懦者》。不知道题目啥意思,看序言很有意思,半白话,说有个人带了个人到了“我”家,然后被带来的人给“我”说了个故事,然后说,内部打折价,给我两万块钱,“我”低头算了算,值。就给了那人两万块钱。
就有了这个小说。
不知道这个两万块钱优惠价买来的故事到底值不值。

图五:《民国第一现场》。

图六:杨献平《中国的匈奴》。
图七:裘山山《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

图八:跟小连聊天时,说起了禹州农民作家张丙灿,小连就寄来了张丙灿老师的《月牙滩》。
图九:最后两本是外国书,我极少读外国人的书。
鄢陵一个写诗的文友说,他只读外国的诗,他看不上中国人的现代诗。我一直没弄懂到底啥是诗歌,所以不知道这位文友的书法到底客观不客观。
我不读外国书,是因为十七八年前读《战争与和平》和一本《红与黑》(《黑与红》?),总是记不住小说里那一长串乱七八糟的人名。人名记不住,就总也弄不清故事内容,干脆就再也不看外国书了。关于外国小说,就记住上学时读过一篇《羊脂球》,打仗的时候一个妓女跟一群人逃难,过一个关卡,为了通行,在这一群人的一再哀求下,妓女跟关卡里的一个兵睡了一觉,然后就通行了,结果过关之后,一群人都开始嫌弃这个可怜的妓女。故事写得很好看,好像是一个叫莫迫桑的人写的。
图十:最后,谢谢德邦快递公司的不知名小哥,他顺路把快递给我捎到了南坞村,不然,我还得跑二十多里路去领这几本书。
快递小哥递给我包裹的时候,问我是不是在网上发文字的董占永,我说是,他说,他在外边打工的时候就看我的博客。他说,我再有快递了,他都给我捎来。这样说的话,也应该谢谢新浪网提供的这个平台。
董占永2017年9月5日傍晚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