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日子不容易,为工作琐事缠身,已觉困乏,但这些天看到一些朋友的状况,知道了应该珍惜拥有。这世上万事如意的人也许有,但应该不常见。
一个同学宫颈癌,正化疗,微信里总能看到她露出的笑脸和静静等待化疗时坐在小凳上的平静,但我无法想象她内心的波澜。她不容易。
一个朋友在郑州打拼多年,今年选择考取特岗教师,年龄刚好在底线之上,也就是说,她只有一次机会,没有重来的可能。白天工作,下班了学习备考,焦头烂额的同时,又牵挂家里病中的父亲。她今天发了篇博文,题目叫《生活没有倒下去的理由》。她不容易。
一个亲戚算是事业有成,在南方某个城市定居,把儿女接去,去年聚会时,说起育儿,他说赞成“放养”,但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的美梦,他还是没有选择地把女儿送到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还不错,女儿前些天终于考取了北师大附中的一所分校。但他还是不能放松,后边的路还有很长,步步都需要走好。他不容易。
一场暴雨过后,暑气还在,骑行在河堤上,有了几丝清爽。
忙碌一天,天已傍晚,一家四口人,三辆自行车,跑了五六里,心情放松了。

图二:乡下的恬静,有其怡人的一面,但这怡人的背后,怎会少了那许多的为活着的愁闷?
今天读一篇文友转发的文章,是诗人叶延滨给一位许昌诗人所作的序言,不懂诗的我记住了里头叶延滨的一段表述。
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有体力的成了‘农民工’,有文化的成了北京上海广州及各城市中的‘北漂’及各式新移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农村,这是精神上的‘壮士断臂’,心灵上有难以承受的断臂之痛。进入城市以后,城市里的商业社会的契约精神,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和权力的关系,都让新移民们有难以融入的嫁接之苦。离开故土的的断臂之痛,进入城市的嫁接之苦,在许多诗人的笔下,乡土成了精神寄托的温柔之乡。这些作品都写得很精美讲究,但是这种近乎‘乌托邦’的乡土诗,有一个要命的悬疑:
——农村那么好,你进城干什么?
我想,许多写农村的诗人作家们看到这样的文字恐怕都会觉得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耳光。

图三:一家人骑行在乡间小路上,看着野外的庄稼禾苗肆意滋长,有风自田野吹来,确实享受。但我同意叶延滨的观点,乡下固然好,但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跟城市比的。还好,我的文字似乎不都是“新桃花源”模式,不然,也要被叶延滨打脸了。
写点真话,比坐那儿煽情好。
夕阳无限好,只是天要黑。再要不回家,耽误喝稀饭。
图五:沿着这条田间小路往前走,快进村子时,遇到一位满脸污垢衣着邋遢瘦弱枯干的耄耋老人拄着拐杖艰难地挪步。骑着自行车从她面前经过时,她无力地抬头,与我的眼神交会的一瞬间,突然看到老人动了动嘴唇,分明是要跟我打个招呼,哪怕是说上三两个字就擦肩而过的招呼。也许,她已经太久没有与人交流过。
老了,也不容易。
刘老师在自行车上跟我说,不知道咱们活到这个年龄会不会这样。

图六:年近四十,生了她,她想要怎样,我都顺着她,她怎么样闹,我都不生气。
我想,希望她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过了童年,你想无忧无虑,不止是这个社会不允许,就是咱们的南坞村也不会允许。
日子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占永2017年7月15日手机拍图7月16日夜文字于南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