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在南方很远很远的一个地方,有个博友加我的微信好友,然后说,他小时候在亲戚家读到了鄢陵作家君山先生的《同在蓝天下》,当时被深深打动,如今多年过去,对这本书还是念念不忘。
他想要找到一本。
我说我有,可以送他。
他说要寄钱给我。
我说不能给钱。
他说一定给钱。
推让了好一番,我不再跟他争,想着给他寄过去,他若寄钱就原路退回即可。
看他真是喜欢,就开始翻箱倒柜找《同在蓝天下》,没找到,才想起可能是放到县城的房子里了。《同在蓝天下》是1998年出版,数年后君山先生又出版了《岁月收据》,与《同在蓝天下》相比,可算更上了一个境界。于是就打算把《岁月收据》寄给这位博友,同时又寄出两本关于许昌、鄢陵历史文化的书籍。

图二:窗户外是个大院子。
大院子外边是条大马路。
大马路斜对面是个可以寄书的地方。
大概是一个月前去了。
一个女孩子坐那儿,我说寄书,印刷品,她有点儿懵。
她身后的墙上有说明,她研究了半天,大概明白了。
说,她今天替人值班,业务不熟,等明天熟悉业务的来了你再来吧!
夹着几本书我走了。
书往柜子顶上一扔,继续忙碌扶贫。
竟然忘了。
前天一抬头,看到柜子上的书,想起答应人家寄书的事儿还没办。
去了对面可以寄书的地方。
一个帅气的胖小伙在,一说印刷品的事儿,也含糊起来。
说了几分钟,好像还没弄清,说什么戳的事儿,我说,我在这儿寄书十几年了,去年还寄,今年也寄过,没有戳,写上印刷品也都寄出去了。
他给城里的上级领导打电话,等了好一会儿,出来了,说,可以。
然后过称。
然后他研究墙上的计费标准。
然后在纸上计算出了多少多少元。
然后——我没带身份证。
然后跑回去拿了身份证复印件。
然后他取出牛皮纸信封里的几本书和夹在里头的信笺,大概是翻翻书的夹缝里有没有藏着炸药之类的玩意儿,大概是瞅瞅我写的几句话里有没有不允许写的文字。
然后他检查完了,把书又塞进了信封。
然后——
他说,没有邮票。听他的意思,现在农村就没人寄书写信,所以邮票都很少往农村送了。
然后——
他说,晚几天再来吧!
走的时候,一回头发现墙上有个军令状类的彩印纸张,上边写几个大字——一季度目标保险70万元。
然后,我想,可能卖保险比贴邮票挣钱。
然后,我又想了想,直接去村里的快递寄送点儿寄个快递不就得了。
我也是一根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