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站在乾明寺塔下,与源慧法师说了许多。
源慧法师说看了我写的文字,他不赞同我的一些观点。我说,我是站在世俗人的角度看宗教,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妥,您可以说,我把文字改改。源慧法师说,佛家讲究包容。我说,我没有宗教信仰,虽然是站在世俗人的角度说话,但对宗教是心存敬畏的。源慧法师说,心存敬畏好。
说得多了,就随口问源慧法师是哪里人,法师说,问出家人在俗时的情况是不礼貌的。话说开了,心情也放松一点,再往下就只说乾明寺和乾明寺塔的话题。
今天有时间坐下来,找出来去年夏天的那篇博文,开头是这么写的:
2015年的夏,在乾明寺塔下遇到了这个出家人,让我想起了一个七十三年前去世的和尚。
对宗教原本是有偏见的。好好过日子,照顾年迈的父母,抚养未成人的孩子,陪伴心爱的情人,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总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出家还得“尘缘绝”“六根清净”,眼、耳、舌、鼻、身、意都得跟尘世断开——断得开吗?尘世无处不在,哪里有真正的“出家”?
后来看到一个故事,对宗教有了一丝的敬意……
——源慧法师应该是看到了这些文字才会在见了我时委婉地表达他的不能苟同。
图二:一家媒体要做鄢陵历史文化题材的节目,在网上搜到了我的名字,就联系了我,国庆节前跟着他们跑了几个点,其中的一个是乾明寺塔。
在乾明寺塔下,取了一些我的镜头,我有了空闲,就拿着相机拍照。正拍着,其中的一位媒体朋友到我跟前,说他进乾明寺见了寺庙的住持,说了要做节目,并说了我的名字。
媒体朋友说,住持说知道我,晚一会儿他出来。
图三:去年夏天,带着侄女和儿子拍鄢陵老城区的照片,最后去拍乾明寺塔,在塔北侧还是一片荒芜的院子里,看到一个年轻的和尚正跟几个人交流,就悄悄偷拍了面带微笑的和尚。
这个年轻平静的和尚就是鄢陵乾明寺的住持源慧法师。
拍了照片,回到南坞村就写了那篇《从乾明寺僧人到弘一法师》,但没想到源慧法师也能看到。
一年时间过去,也没想到这次会与源慧法师会面。
源慧法师出了乾明寺大门,看到我们就双手合十,我也双手合十给源慧法师行礼。
根据媒体朋友的需要,还录制了近两个小时我与源慧法师交流的镜头。
源慧法师说,十点半他们有法事活动,等他们活动快结束时,我过去拍了几张照片。

图四:不懂人家的规矩,也问了几个自己一直想了解的问题,其中就问了对出家人的称呼,源慧法师说,一般都称法师,或称师傅。
平时住寺的法师就源慧法师一人,这次做法事活动,从外地请来了几位法师。

图五:信徒们做法事的桌上放了几本书,看到《莲池念佛堂早晚课》,就想,不知道这些居士们学习是不是也有全国通用的课本。
图六:《朝暮课诵本》,跟早晚课应该是性质一样了。
图七:让我诧异的是信众里还有年轻人。
图八:源慧法师法事图。
图九: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正儿八经的佛教法事活动,看起来规规矩矩,很正统。
图十:他们这次的法事活动叫上供(延生回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上供还好理解,给神佛呈上吃喝的东西,延生回向就实在弄不懂了。
墙上贴了每天的日程安排,早上多是五点钟起床,甚至还有一天四点钟就要起床,看起来是很辛苦的。还以为出家了就可以清心寡欲,脱离俗世烦扰,专研专研佛教理论,没事儿上柱香喝杯茶,如此而已。不曾想到每天还要早起,并且还有那许多的活动要参加。
看来我是不适合出家的,最起码这半夜不睡天亮了不想起的习惯不容易改。
图十一:国旗与佛教宣传旗帜同在,这大概就是体现爱国爱教的理念吧!
图十二:源慧法师应该不是鄢陵人,他说他才来乾明寺一年,之前在马栏兴国寺,后来在马栏镇杜郎村北兴建了一座寺院,前后算上,也得有八九年时间了。
交流中,很意外地发现,源慧法师对鄢陵文化是颇有些了解的,说起清代汪为熹《鄢署杂抄》、苏源生《鄢陵文献志》、民国二十五年《鄢陵县志》等典籍中关于乾明寺塔的记载都能娓娓道来。
在源慧法师的办公室——大概就是影视剧里常说的方丈室了,看到了这张合影照上南京大学2013年级宗教哲学系毕业合影留念的字样,才知道人家可不像我中专毕业,他是宗教哲学科班出身,理论上讲,我应该是坐在地下闭嘴听讲的份儿。
图十三:在这张开封大相国寺2016年河南省佛教讲经交流会的合影照上,看到了登封少林寺释永信的身影。
图十四:往生荐亡功德文疏,不知道是弄啥的。
图十五:明晃晃的佛珠摆在桌面上,旁边还有个充电器,看来源慧法师是用手机的。
临走,我说可以把拍的照片发给他,源慧法师说了QQ号,看来寺庙里也有网络。
图十六:源慧法师与媒体朋友的合影。
图十七:源慧法师邀请我们中午在乾明寺吃饭,我们婉拒了,不打扰他们的清净。录制一直持续到中午一点多,快结束的时候,意外见到了鄢陵摄影界的老前辈李红卫老师。我说我知道他,他说他知道我。这是第一次见面,很是高兴,我说,你那是摄影,我这是照相。李老师说,我看你的博客。乾明寺塔的内容录完,我们要赶去吃饭,然后赶往下一个录制点,就与李老师挥手告别,结束了在乾明寺塔前与两位新朋友预料外的见面。
占永2016年9月30日鄢陵拍图10月5日夜文字于南坞村
加载中,请稍候......